搜索
青埂峰石的头像

青埂峰石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04/03
分享
《大唐帝国》连载

第一百三十一章 皇帝驾崩

杀掉李君羡,李世民以为永远消除了后患,大唐江山可千秋万代,因而心里很踏实,倍感轻松愉快。这心情一好,他就隔三差五于宫内设宴饮酒作乐,有时通宵达旦,不知不觉中便加重了病情。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他突然剧烈地咳嗽起来,上气不接下气地喘着粗气,样子十分吓人。

杨妃瞧见皇上旧病突发,甚是惊慌,连忙命内侍前往宫中请御医。不多时,老御医就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见皇上如此情状不禁吓了一大跳。他向躺在龙床上的皇上揖了个礼,然后俯下身伸手替皇上把脉。依脉相判断,他知道皇上这次病得格外沉重,与过去大为不同,不由得紧张起来,那只把脉的手也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这一抖把皇上给惊动了,他微微地张开双眼,黯然无神地望着身旁的御医,瞧见他脸上的焦虑不安,似乎预感到了什么,就问他是不是自己已病入膏肓了。老御医听皇上这么一说,心如刀割了般生痛,一时间说不出话来。沉吟会儿,他故作镇定地拱手禀奏,说皇上只是因劳累过度而使旧病复发,只须卧床静养段时日便可康复。说完,他便低下头开药方,借机躲开皇上充满质询的目光。

李世民听老御医这么一说,慢慢消除了刚才的疑虑,心也随之安静了下来。虽然他意识到这次病来得突然,来得凶猛,且与往日大为不同,却仍相信这只是老毛病,等天气转暖之后就会逐渐好起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病非但不见好转,反倒日胜一日地严重起来。这使得感到惑然,感到紧张,感到忧虑不安,他似乎预感到上苍给自己留下的日子已经不多,该是考虑按排后事的时候了。于是,他常把自己最信得过的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叫到病榻前,叮嘱他们要竭诚尽心辅佐太子,好让他尽快学习处理朝政,这样到时他就可以放心走了。

自李世民卧床不起以来,太子李治就监国听政,批阅奏折,处理朝内大小政务。说实话,李治才能有限,虽勤勤恳恳尽心尽力,却不能把朝政处理得完美无缺,尤其对重大的事件,他不敢果断作决定,常显得犹豫不决,缩手缩脚。这一点,他与处事干练、英武果决的父皇相差太远了。好在他为人谦谨,富有仁爱之心,让朝中大臣们对他心怀敬服,心甘情愿为他尽忠效命。当然,还有一点,就是他的舅父长孙无忌权势极大,能够替他保驾护航,为他稳定局面,所以在李治独当一面的这段时间里,朝廷上下一团和气,所有政令也畅通无阻,呈现一派政通人和的美好景象。

太子的出色表现让李世民感到欣慰,悬着的心渐渐地踏实下来,心情也随之好转。这心情一好,再加上已入春气温回暖,他的病便有所好转。这让太子、杨妃以及朝中大臣们惊喜不已,以为用不了多久皇上又可上朝听政,主持国事了。恰在这时,天际突变,布满了乌云,接着就哗啦哗啦地下起了雨,一连下了五天,把干旱龟裂的土地浇了个透。这真是场及时雨,解决持续已久的旱情,给地里的庄稼带来了生机,也给关中一带的老百姓带来无限的喜悦和欢快。他们以为这是苍天的垂怜,是上天的恩赐,因而到处设灵祭祀,感激上苍的垂爱,同时祈祷上苍赐予他们年年风调雨顺,赐予他们更多的恩惠。很快,这消息就传到京城,大臣们纷纷议论,以为朝廷当响应百姓的心声而有所表现。李治不能决,前往皇宫请示父皇。

这时候,李世民的病情虽然好转了些,但还得终日卧在床上静心疗养,不可轻易出宫。不过,他听到太子的禀奏后,却全然不顾御医的叮嘱以及大臣的劝阻,决定亲自出宫设坛祭祀天神。他认为苍天垂怜百姓,赐雨露于大唐,身为天子自当祭祀以答话上天之恩惠,岂能因为身体不适而失礼于上苍,失信于自己的臣民?于是,两天后他便拖着病体,迎着和煦的春风,领着文武百官来到显道门,长时间跪伏于地,祭拜天神,感动得泪流满面,心绪迟迟不能平复。等回到宫中后,他立即拟旨颁诏,免除关中受灾地区三年徭役赋税,令所在州县开仓赈济灾民,并大赦天下。

圣旨一出,百姓欢呼雀跃,欣喜若狂,山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然而,他们的良好祝福为并没有给李世民带来福音,倒因出宫祭祀而加重了病情。他沉沉地躺在病榻上,面容十分憔悴,一日三餐服药,饭倒是吃得越来越少了。这使得他再次陷入到死亡的阴霾之中,心情变得十分沮丧和苦闷。然而,就是在这种饱受病痛的折磨之中,他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没有忘记为太子安定社稷扫除障碍。他整日寻思着这些大臣当中谁是太子的威胁最大,谁最有可能危害大唐江山。思来想去,他最后把目标定在远在辽东的李世勣身上。没错,随着秦叔宝、杜如晦、房玄龄、李靖等功臣的老去,现今朝中只有李世勣战功最为显赫,德高望重,为天下人所赞誉。虽说他也知道李世勣乃忠义之士,不会轻易背叛朝廷,可他毕竟出身瓦岗贼军,背弃过魏公李密,谁又能保证他不会趁自己不在时做出不利于社稷之事呢?这会一想,他就放心不下这位德高望重、誉满朝野的老将军了。因此,当下他就颁旨命李世勣班师回朝,并取消先前遣三十万大军征讨高句丽的决定。这一举动令太子和大臣们感到愕然不解,却奉旨照办。

光阴荏苒,转眼就到了夏季,长安的天气一天比一天热了起来。李世民本就畏热,加上有重病在身,便越发痛苦难熬了。为了避开酷暑的折磨,也为了能够得到更好的疗养,他决定前往终南山的翠微宫避暑静养。几天后,他便起驾,领着太子、嫔妃和心腹大臣们一道前往翠微宫。不日,他们就达到了翠微宫。此宫建在终南山黄峪,原先是李渊的避暑行宫,名曰太和宫。贞观二十一年四月李世民接受大臣建议,扩建此宫,并改名为翠微宫。远远望去,但见金阙齐两山,玉宇浮云排,气势雄伟壮观,令人叹为观止。近观则是修林茂竹,繁花似锦,曲径通幽,胜似仙境。山风阵阵,令人倍感凉爽,心旷神怡,乐而忘暑。此处真是避暑圣地,众人一到这儿就即刻忘了长安的炎热,精神为之一振,心情也随之畅快无比。

这么凉爽宜人的地方,又完全不必为国事操劳,按理李世民的病应该有所好转,至少也不会进一步恶化。太子、杨妃和大臣们都这么想,李世民也对养好自己的病颇有信心。然而,事与愿违,不知是因为路途颠簸,还是别的什么缘故,来到翠微宫的当晚,他就剧烈的咳嗽起来,不停地喘着粗气,病情一下子就恶化了。到第二天下午,他的疟疾又突然复发,上吐下泻,浑身没劲,盖着几床厚厚的棉被还怕冷,蜷缩着的身子禁不住直打哆嗦。老御医见状,惊得额头直冒冷汗,一时间竟然不知所措。末了,他别无他法,只好给皇上下了剂猛药。这药还真见效,当下就控制住了病情。

服过药后,李世民渐渐有了些精神,他努力睁开沉重的眼皮,看见杨妃正坐在自己身边,两手紧紧的攥着他的手,满脸都担心与忧虑。瞅着爱妃那伤心难过的样子,他心里也不是个滋味,觉得自己对不住身边这个女人。是呀,自从长孙皇后过世以来,每次生病总是她陪在他身边,亲手给他喂汤药,没日没夜地细心照料他,无私地给他安慰与关怀。她对他真的是太好了,而他呢,却因迷恋年轻貌美的嫔妃而疏远她,冷漠她,几乎把她打进了冷宫。想到这儿,他心中充满了内疚和愧悔,后悔自己过去所做的一切,认为应该向他道歉,恳求他原谅。于是,他歉疚地说:“爱妃,真是辛苦你了。这些年,你无微不至地照料朕,对朕真是太好了。而朕却因一时糊涂冷落了你,惹你伤心了。朕真是对不住你啊。”

“皇上,你快别这么说,臣妾不敢当。”杨妃由衷地说,“臣妾此生能服侍皇上,已是心满意足了,更何况皇上曾那么真心的对待过臣妾,让臣妾过得那么开心,那么幸福。臣妾该感激皇上的恩宠,感激皇上对臣妾所付出的一切。皇上,你没有一丝一毫对不住臣妾的地方,真的!”

“不,朕细细想过,的确是有很多地方对不住你。”李世民坦白地说,“尤其是最近几年,朕很少上你那儿,这是朕最对不起你的地方。”

“女人如花,虽好,却易凋谢。”杨妃洒脱似的笑笑,口气略带忧伤地答道,“臣妾老了,自然也就能理解皇上,所以心里不会有任何怨言。”

“朕知你豁达贤慧,通情达理,自当不会在心里怨恨朕。”李世民挤出丝笑,继续说,“可朕心里不好受,请爱妃多多原谅朕的不是。”

“皇上,你没有什么对不住臣妾的地方,就算真有,臣妾也早就原谅你了。”杨妃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依旧笑着说,“皇上,你别多想,安心养病就是了。臣妾现在什么都不想,就盼望着皇上的病能好起来,能像过去那样健步如飞,骑马射箭,大声说笑。这样,臣妾就高兴呀。”

“朕知爱妃之心,然恐要让你失望啊。”沉默了下,李世民叹了口气说,“朕清楚自己的病,这回恐怕是在劫难逃。爱妃,你可得有心理准备呀。”

“皇上,你……你快别这么说,臣妾听了好害怕,好难过!”杨妃不禁一阵悲痛,紧握着皇上的手说,“皇上是天子,上天会保祐,不会……”

“天子也有驾崩之时,此乃人之常道,不可更改。”李世民望着杨妃豁达一笑,接着又惋惜地说,“只是……恪儿不在朕身边,唉!”

“皇上若想见恪儿,可差人快马加鞭召恪儿来见你。”杨妃不假思索地说,“安州虽远,来回也不过十余日,一切都来得及。请皇上下旨吧!”

“不是朕不想召见恪儿,是怕这个时候让恪儿回宫,会引起太子和大臣的疑心,使朝廷震荡。”李世民担心地说,“爱妃,你也能理解这事……”

“皇上圣明!”杨妃给皇上这么一提醒,恍然大悟过来,“臣妾真糊涂,竟想出害恪儿的馊主意。只是这样,皇上就不能如愿以偿了。”

“是呀,朕不能再见到恪儿,心里头哪能不难受。”李世民鼻头一酸,眼眶不由泛潮,声音低沉地说,“爱妃,你也知道朕很宠爱恪儿,总觉得他跟朕太像了,英武果决,敢说敢做,有王者之风。只是……唉,不说这些了。朕见不到恪儿,也见不到泰儿,倒是不用多久,可与乾儿相见了。”

“皇上,你……你今儿到底怎么啦,尽说些让人伤心的话。”杨妃眼中溢出泪花,声音有些哽咽地说,“皇上,你会没事,这点小病很快就会好。”

“好,好,朕不说这些丧气话,看又把你的眼泪惹出来了。朕只会让你伤心,唉!”李世民泪中带笑地说道,一边伸手替爱妃拭去脸上的泪水。

“皇上,你累了,好好歇息一下吧。”看到皇上有些气喘,杨妃关心地说,“臣妾陪在你身边,你就安心睡好了,指不定一觉醒病就全好了。”

“好,好,那就有劳爱妃了。”李世民有杨妃陪在身边,不知怎的心里总觉得踏实,嘴角露出丝笑说,“朕也想让病好起来,好不让爱妃难过。”

然而,病情并没有像杨妃所希望的那样突然好转,反倒是继续恶化起来。不几天,李世民便消瘦了许多,面容憔悴不堪,几乎走了人形,让人看了惊讶又伤心难过。太子李治见父皇病得如此沉重,急得直冲御医发火,说难听的话。老御医已知皇上病入膏肓,即便是扁鹊重生华佗在世也无能为力,索性将实情告诉了太子。李治听后足足愣了两分钟,回过神后忍不住伏在几案上嚎啕大哭,悲痛欲绝。经众人一番好劝,他才止住了哭泣,努力振作起来。从那天起,他不分昼夜地服侍父皇,有时几天也想不走吃东西,人也因此而憔悴了不少,连头发都白了不少。

李世民病得下不了床,只得终日躺在病榻上不停地咳嗽喘气,样子非常难受。更让他难受的是太子,他看到儿子面容憔悴,满眼忧愁,难以自抑,禁不住老泪纵横。李治见父皇伤心落泪,忍不住一头扑倒在床前哀哀地哭了起来,嘴里不停地低声说着父皇要好起来,一定要好起来。李世民听着儿子悲悲切切的哭音,心都碎了,泪水止不住从失去血色的面颊上淌下来。他抖抖索索地伸出手,抚摸着儿子的头发,动情地说:“治儿,难得你这片孝心哪。父皇真想再陪你几年,好让你更加成熟干练,这样父皇就放心了。然天不假寿,奈何奈何!”说着重重叹了口气。

“父皇,你会好起来,一定会好起来。”李治擦了把眼泪,怀着近乎绝望的心情肯定地说,“父皇是天子,有上天护祐,定能躲过此劫难。”

“治儿,你的心情父皇能理解。你这么孝顺父皇,父皇死而无憾矣。”李世民感叹了声,接着又说,“然父皇的身体父皇清楚,恐无几日了。父皇我十六岁就从军打仗,身经百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故而并不惧怕死。父皇所怕的是你不能治理好天下,守住这片来之不易的大好江山哪。”

“请父皇放心,儿臣一定会尽心尽力把天下治理好,以使社稷基业千秋万代。”李治挺直身,信誓旦旦地答道,“儿臣决不辜负父皇的期望。”

“好,你能这么说,父皇心里倒也踏实了不少。”李世民缓了口气,接着又说,“只是你得身体力行哪,至于为君之道,父皇平日也教了你不少。父皇为了能让你治理好天下,守住祖宗基业,成了一代贤明之君,拖着病体为你写下《帝范》。此书共计十二篇,里面都是有关帝王修身立德、治理天下之训。治儿,你若能照父皇所写的去做,当能把天下治理得更加繁荣昌盛,牢牢替父皇守住大唐江山。如此,父皇便可安心了。”

“儿臣一定谨遵父皇训诫,身体力行,以不负父皇所托。”李治态度诚恳而坚定地说,“儿臣当效法父皇,勤政爱民,广布恩泽,以安天下。”

“治儿,你难道忘了父皇先前说的话吗?你应该以古之圣贤为师,而非父皇呀。”李世民廊谆谆教诲道,“古人云:效法上者,方得其中;效法中者,必为其下。你若只学父皇,到时恐怕连父皇也不如了。故而,你务必以尧、舜、汤、武等圣君为师,向他们汲取为君之道,方可治理好天下。”

“父皇教诲,儿臣谨记于心。”李治郑重其事地答句,接着又由衷地说,“不过,在儿臣心目中,父皇是自古至今最圣明的君主,无人能及。”

“你如此高看父皇,或许是因为你敬重父皇之故吧。”李世民脸上掠过丝笑,认真地说,“然父皇远不及古之贤君,即位以来犯下不少过失,每思之,未尝不悔恨于心。父皇不像你想象中那么贤明,那么完美,故而你不可效法父皇,当效法尧、舜等古之圣君,方是社稷之幸,百姓之福啊。”

“父皇虽这么说,可天下百姓却无不赞颂父皇,称父皇为千古一帝。”李治惑然不解似的说,“若父皇真有那么多过失,百姓又怎么会……”

“天下百姓之所以会原谅父皇的过失,是因为父皇在开创大唐基业中立下卓著功勋,受到他们的拥戴,且给百姓的益处多于损害。”李世民一分为二地说,“父皇居帝位以来,殚精竭虑,励精图治,使得大唐国富民强,四方臣服,确有不小的功劳,但这并不能掩盖所犯过失。故而,父皇不敢称为圣君,更不敢自居千古一帝。治儿,你是父皇的嫡子,对父皇的所作所为十分了解,因而当抛弃父皇的过错,张扬父皇的善行哪。”

“是,父皇。”李治拱手答道,“儿臣谨遵父皇的教诲,勤于理政,尽心治国,广布恩德于天下,使我大唐更加繁荣强盛,基业千秋万代。”

“好,好,你能这么想,父皇真是太高兴了。”李世民苍白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过了会儿又嘱咐道,“治儿,你没有父皇的功绩,却要继承社稷,治理天下。正因如此,你得处处小心,事事谨慎,多加恩惠于臣民。只有这样,才能让臣下效忠于你,才能让天下百姓心悦诚服,才能确保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你切不可骄奢淫逸,昏庸无道,做不利百姓有危社稷之事,切记切记!”

“是,父皇。”李治语气肯定地答道,“父皇的教诲,儿臣定当铭记于心,绝不敢有丝毫怠慢,请父皇尽管放心。”

“好,好,这样就好!”李世民又咳嗽了阵,待平复后沉吟着说,“朝中大臣,你舅父、褚遂良、于志宁他们最为忠心可信,你即位之后,当信赖他们,切不可有疑虑。至于李世勣,此人才智过人,实乃社稷之臣,然你无恩于他,父皇担心他不能效忠于你,到时恐成朝廷祸患。故而,父皇思来想去,只能将他贬逐京城,前往叠州为都督。倘若他毫不犹豫即刻赶往贬所,等父皇驾崩后,你可将他召回京师重用他为仆射,且可完全依赖他。假若他听到诏令徘徊观望,迟疑拖延,你马上把他杀掉,以绝后患。太子,你没有比父皇更了解李世勣,按父皇说的去做,一定没错。”

“是,父皇,儿臣奉旨照办。”李治对父皇这样处置李世勣感到惊诧和不解,一时半会不能明白,却也不想细问,只拱手应命。

“父皇知你心存疑惑,然不用多久你便会明白父皇的用心。”李世民那么怪异地笑了一笑,接着命令道,“笔墨侍候,朕亲书谕旨,以示郑重。”

一旁的侍从听了,慌忙洗笔研墨,铺展纸绢。李世民让太子扶起身,抖抖索索地握着笔管书写贬黜李世勣的诏书。艰难写完后,他又差人快马加鞭赶往长安下旨,然后才重新躺下,瘦削的面颊上露出丝笑,心里很是踏实和平静。不过,很快他又猛烈地咳嗽起来,令身边的人一片慌乱。

这会儿,李世勣正坐在衙署中为皇上的病担心,同时琢磨着皇上下令班师回朝的真实用意。可还没等把这事弄明白,他就接到了贬官叠州的谕旨。这平白无故遭贬黜,自是令他们感到非常意外,诧异不解。不过,他为人绝顶聪明,又对皇上十分了解,寻思了会儿就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他心里清楚皇上很快就要驾崩了,也正因如此才对自己心生猜忌,所以用这道谕旨来试探自己,看看他对大唐有多忠诚。想这到儿,他不由得苦笑了笑,感叹伴君如伴虎,自己对皇上如此忠心耿耿,到最后还是免不了被怀疑,若非自己即刻领悟过来,必死于皇上手下。他长长地叹了口气,然后便命仆人打理行囊。他深知此事不可拖延半刻,因而连家也顾不上回去看看,当下就飞身上马出了京城。沿着热气腾腾的官道跑了一程后,他突然勒住马,扭头回望气势雄伟壮丽的皇宫,一时间心潮起伏,感叹万端。凝望良久,他俯身朝北深深鞠了一躬,然后迎着余晖打马而去。

李世民从使者嘴里获知李世勣对自己的贬黜欣然接受,毫不迟疑即刻赶往叠州,心里不由感到一阵说不出的畅快,忍不住哈哈大笑阵。谁知这一笑竟然引起他一阵剧烈无比的咳嗽,进一步把他推向死亡的边缘。他感到胸口沉闷,浑身疼痛难忍,像被火烧火燎了一般。这种从未有过的病痛使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大限很快就要来临了,却并不为此感到难过,死对他来说算不了什么。现在,他更在乎的是趁自己头脑还清醒时,赶紧把最后一件大事办完,这样就可以安安心心地上路了。于是,他用力睁开沉重的眼皮,两眼无神地望着身边的太子,命他立即遣人前往长安,召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三位心腹大臣前来觐见。李治听了含泪点头,然后转身离开了父皇的病榻。一会儿,一位侍卫便飞马出了翠微宫。

由于太子李治随皇上前往翠微宫避暑,朝廷大小事务暂时由长孙无忌主持,褚遂良、于志宁等大臣辅助。长孙无忌得知皇上召自己前往翠微宫,心头不由一咯噔,知道大事不好皇上要归天了,不由得嚎啕痛哭了阵,然后领着褚遂良、于志宁连夜赶往翠微宫。

当他们到达翠微宫时,李世民已经到了弥留之际。他剧烈地咳嗽了一整个晚上,咳得撕心裂肺,咳得鲜血直吐,到天亮时分已经耗尽了精力,闭着双眼躺在病榻上,气息微若游丝。他听到有人在耳朵不停地呼喊着皇上皇上,心头一动,艰难地睁开了眼睛。他转动了一下呆滞无神的眼珠,瞅见长孙无忌他们,瘦得骇人的脸上挤出丝笑。过了会儿,他嘴角微微动了一动,用低微而缓慢的声音,对立在病榻前的大臣们说:“朕还能再见到诸位爱卿一面,也算是上苍对朕的垂爱。朕已到弥留之时,没多久就要离开你等,故而有几句话要对你说……”

长孙无忌看见皇上那奄奄一息的模样,鼻子不由一酸,眼泪忍不住涌出来,颤着声说:“皇上,您千万别这么说,您的病会慢慢好起来的。”

“是呀,皇上,您千万不要伤心,只管静养就是了。您是天子,命大福大,一定能躲过此劫。”褚遂良、于志宁跟着说句,表情非常难过。

“朕的身体朕清楚,你等也无须忌讳。朕不怕死,只是想在临死之前把太子托付于你等,才好安心上路。”李世民又猛地咳嗽了声,胸部急剧地起伏,待平复之后,他断断续续地说,“马周去世了……萧瑀去世了……玄龄去世了……李靖也不久刚刚去世。如今朕最信任的大臣……只有你们三位了。朕……朕现今只能将后事全托付给你们。太子仁孝宽厚……你等也都知晓,朕希望……你们能念在朕的恩遇上……好好辅佐太子。”

说到这儿,李世民又停下来喘息了会儿,接着又费力地伸出手,握住痛哭流涕的儿子,叮嘱道:“治儿,有你舅父在,有登善在,有仲谧在,你不用为社稷担忧。他们对朕竭诚尽力,对大唐忠心耿耿,一定好尽心尽力辅佐你。你即位之后,一定要信赖他们,千万不要听信谗言而疏远他们。切记,切记!”

“是,父皇,儿臣铭记于心!”李治泣不成声地答道,接着又跪拜在舅父跟前,言词切切恳求他辅佐自己。

长孙无忌一把扶起太子,含泪应答。随后,褚遂良、于志宁也拱手回复太子的恳请,眼里都溢满了泪水,伤心不已。

李世民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恳切道:“辅机、登善、仲谧,你等当念太子今日之信赖与哀求,竭忠尽心辅佐太子,以使社稷安稳,天下昌盛。”

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跪在皇上身前,泪流满面地拱手答道:“请皇上放心,臣等一定尽心尽力辅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李世民听到长孙无忌等人的表态,已无血色的脸上绽出丝欣慰的笑容,然后缓缓合上眼,恍恍惚惚地昏睡过去。良久,他又微微睁开眼,嘱咐句:“至于……皇宫之事,除杨妃、徐妃外……其他嫔妃宫人全部遣入寺院……让她们削发为尼……”

言罢,他重新合上了眼睛,长长吁了口气,再也没有醒过来了。一代英君明主就这样离开了人世,享年五十有二。

皇帝驾崩,翠微宫中哭声震天,哀恸动地,处处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

太子李治悲伤过度,不能主持大事。长孙无忌当机立断,下令暂秘不发丧。三天后,太子与随从先期返回长安,随后天子的灵柩被放在御马车上,侍卫们如同平时一样护卫着返回京城,安置在两仪殿。五月二十九日,在太极殿发丧,宣读遗诏,太子登基即位。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