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青埂峰石的头像

青埂峰石

网站用户

小说
202104/07
分享
《大唐帝国》连载

第一百二十六章 兵退安市(2)

很快天就完全黑了,山腰间的营寨中星星点点地闪着光亮,把浓得化不开的黑暗照亮。营帐中,主帅高延寿正召集着手下将领商议今夜之事。高延寿的确是捕捉机会的高手,他从营外唐军不建营寨这个细节中窥视出李世勣的心思,知道他打算今晚偷袭自己,因此便下令各军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争取趁机狠狠教训一顿唐军,好让他们知难而退。计议已定,众将纷纷向主帅揖礼告退,出帐回各自营中作准备,静候敌军前来送死。

果不出高延寿所料,三更一到,李世勣、尉迟敬德各率一队人马悄悄地向敌军营寨进发。由于相距不远,一会儿后他们就沿着条斜坡来到了敌营前。此时,大营一片漆黑,只有门前亮着几盏灯,光线相当昏暗。营内静悄悄的,没有任何动静,只有十几名士兵来回地走动,不时向栅栏外瞟一眼,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李世勣见此情景,心头一阵窃喜,以为高延寿没有料到今晚自己会来劫营而毫无准备,当即就命军冲营。薛万备倒是十分警惕,他了解高延寿为人慎重稳健,怎么会面对营外唐军而无所防备,难不成其中有诈?这么一想,他就把自己的担心告诉了主帅,提醒他多加注意。李世勣打心里瞧不起蛮夷之将,以为他们都是些有勇无谋的家伙,哪懂什么谋略,定是自以为兵多将广而疏于防范。他对薛万彻不以为然地笑了下,接着便引兵攻打营寨。

这营寨看上去很结实很坚固,可那栅门实在不敢恭维,没几下就被外面的唐军攻破了。李世勣见营门打开,哈哈一阵大笑,喝令部下兵马冲进营中。就在这时,从黑暗中冲出一队人马,为首大将乃高惠真也。他瞧见李世勣引兵前来,哈哈大笑数声,说元帅早就料到今晚有人劫营,故而令他引军迎候,言罢策马舞刀直取李世勣。李世勣聪明反被聪明误,竟落入他人陷阱,不由恼羞成怒,大喝一声拍马举枪迎了上去。

两马相交,战将起来。高惠真武功了得,但见手中那把弯月刀使得呼呼生风,凶狠有力,并不逊于李世勣。两人枪来刀往,斗过百余回合也不分高下。就在这时,高延寿亲率大军直奔而来,杀得唐兵哭爹叫娘,四下乱窜。李世勣见部下人马已乱,不敢恋战,乘机一枪挡开对手飞来的大刀,拨马跳出阵外,引兵就往营外跑去。高惠真哪肯放过斩杀敌首立大功的机会,打马就紧追上来。与此同时,高延寿也催军往后掩杀。

出了营,高句丽兵马借着坡道,排山倒海般直冲而下,杀得唐军哀号不已,死伤不计其数。不多时,兵马就来到了平地上。这时,高惠真已飞身一把挡着李世勣的去路。李世勣怒喝一声,举枪往他要害处刺过去。两将又斗了起来,李世勣欲一枪将对手挑落马下,以解心头之恨,却迟迟不能如愿。正在他发急的时候,薛万备斜刺里闪将出来,二话不说挥槊就劈向高惠真。高惠真见两员猛将相攻,自知斗不过,便乘机跳出阵外,一转身杀入唐军阵中。

高句丽军不仅人马数倍于唐军,而且气势如虹,杀得唐军无招架之力,只顾逃奔,几乎是溃不成军。高延寿见状,欣喜万分,正欲举兵大肆追杀,好将唐军歼灭。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就在这时从左侧杀出队人马,为首大将乃尉迟敬德也。他眯眼瞥了下高延寿,冲他大喝一声,策马挥槊直奔过去。

高延寿知尉迟敬德凶悍善战,也不惧,举槊迎上去。只听哐当一声脆响,昏暗的灯光下闪出一刺目的火星。尉迟敬德虽年事已高,却老当益壮,手中那把槊使得炉火纯青,凶猛有力,一点也不减当年之勇。战过百余回合,高延寿渐渐招架不住,不由露出破绽。尉迟敬德瞅在眼里乐在心头,正欲寻找破绽一槊将对手劈于马下。正在这时,高惠真斜刺里闪了过来,一刀挡住了尉迟敬德横空劈来的马槊。两对一,尉迟敬德非但不惧,反倒越战越勇,大有不可阻挡之势。高惠真见状,不免大吃了一惊,却不想轻易放弃斩杀这员中原名将的机会,所以与主帅继续拼力厮杀。又斗过七八十回合,尉迟敬德终因体力不支而渐处下风。高延寿见尉迟敬德快招架不住,得意的哈哈直笑,边战边劝老将军下马就降。尉迟敬德听了怒不可遏,拼尽最后一点力气斗对手。

正在危急关头,一员白铠白甲的猛将飞身过来,二话不说举起铁戟一把挡开劈向尉迟敬德的大刀,力战高惠真。尉迟敬德见薛仁贵前来助阵,精神为之一振,浑身又来了力气,挥舞着马槊力战高延寿。这样一来,高句丽主副元帅皆被敌住,不得引军厮杀。李世勣见尉迟敬德、薛仁贵挡住敌军,便趁机引兵往前飞奔,很快就跑出两里之外,然后重新排兵布阵,以迎敌军。高延寿见薛仁贵勇猛异常,不禁有些心虚,不敢恋战,觑得一机会就势跳出阵外,引兵继续往前追击。尉迟敬德瞧见高句丽骑兵往前追赶,转念一想就放开了高惠真,同薛仁贵一道引部下人马阻击敌军。高句丽士卒见薛仁贵、尉迟敬德勇猛无敌,大骇不已,不敢再战,纷纷掉头往营寨方向奔去。不多时,高延寿引兵来到唐军阵前,见李世勣勒马立于阵前,其后旌旗飞扬,铁甲森森,严阵以待,回头又见自己部下兵马被薛仁贵杀得直往后逃奔,就不敢再战了。默然会儿,他拨转马头引兵往营寨方向飞驰而去。

契苾何力刚吃了大败仗,深感奇耻大辱,眼见高延寿引兵退去,就想乘机追击以雪前番之耻,却被李世勣大声喝住。李世勣不是不想反败为胜,而是深知此时无力做到。他清楚唐军新败,兵无战心,若硬率军杀上去,到时只会再次损兵折将,大败而回。正因如此,他只能忍住心头这口恶气,令军不得再战。等尉迟敬德、薛仁贵引兵前来后,他便引兵往前面不远处的山脚下不紧不慢地奔去。他决定在那儿建立营寨,修筑防御工事,再伺机攻克敌营。

不到两天的时间,唐军便把营寨建好,把防御工事修筑完毕。休整三天后,李世勣又引兵到敌营前叫阵,千方百计激怒高延寿,好让他引军出战。不过,高延寿始终坚持自己的既定策略,心态也很淡定,并没有被随风传来的辱骂所激怒,尽管将士因忍受不了唐兵的百般羞辱而请战,却不肯放一兵一卒出营,勒令他们奉命坚守。这样一来,李世勣诱敌之计就宣告失败了,却不甘心,接连三天令军前往敌营骂阵,他不信高延寿能心如磐石,不为所动。事实证明,他的想法完全错了,三天过后高句丽兵马依然守在营中不出战。这可把他急得团团直转,却又无计可施,只好恼怒不已地大骂高延寿奸贼。

契苾何力见敌军迟迟不出战,甚是气恼,沉不住气就劝主帅发兵攻打敌营。紧跟着,薛万备、尉迟敬德等将领也再三劝主帅主动出击,他们自持勇猛善战,能够攻破敌营,生擒高延寿他们。只有薛仁贵沉得住气,认为现在还不是攻打高延寿的时候,当坚守营寨以观其变。遗憾的是,他的意见似乎因人微言轻而没被主帅接受。李世勣考虑了一番后,认为不可再往后拖延,当尽快解决掉高延寿这股军事力量,以便赶在严寒来临之前攻取安市。于是,他便采纳了契苾何力、尉迟敬德等将领的建议,准备主动攻打高延寿。薛仁贵料想此战将无功而返,内心充满了忧虑,却又不敢再劝阻主帅,只好嗟叹不已。

一切就绪后,李世勣带领所有人马出营,迎着朝阳向高句丽大营飞奔而去。没过多久,唐军来到了距营寨不足百米的草地上排兵布阵。李世勣命薛万备引骑兵前去叫阵,还是想诱敌兵出营相击。然而,高延寿态度异常坚定,不论唐兵怎么挑衅,就是不让兵马出营。末了,李世勣只好采取强攻,命契苾何力引部下万余骑兵作先锋正面冲击,尉迟敬德、薛仁贵引一万兵马向侧翼进攻,自己率所剩人马压阵,等营门攻破时催军猛攻。

吩咐完毕,众将奉命立即行动。契苾何力策马领兵朝敌营直奔而去。可还没到达营寨下,但见一支支利箭从高处直飞下来,嗖嗖嗖地射向唐军阵中。将士们挥舞着手中的兵器拚命抵挡,却因箭阵过于密集而无法完全躲避,他们当中不少人应弦倒下,顿时惨号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契苾何力虽疼惜手下人马,但更痛恨高句丽这帮蛮夷,他似乎完全将眼前如飞蝗般射来的箭矢抛在脑后,只顾对着手下骑兵歇斯底里地高喊往前冲给我往前冲。唐兵不惧死,他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冒着密集如雨的箭矢朝敌营冲过去。猛冲一阵后,终于有两三千骑兵冲到了营门下,与营内守兵展开激战。随后尉迟敬德、薛仁贵也引兵突破箭阵,到达了营寨前,猛烈地攻打营门。唐军虽人人勇猛善战,却因营内敌军顽强抵挡迟迟未能攻破异常坚固的栅门。

时间在双方的激战中飞快地流逝着,转眼间就到了中午时分,可敌军营寨依然不被攻破。这令主帅李世勣心急如焚,如芒在背,十分难受,最后实在沉不住气,便改变原先的计划,不等营门攻破便引兵往前冲过去,以增援契苾何力、尉迟敬德他们。三路军合力又猛攻了将近一个时辰,非但没有丝毫进展,损失反倒越来越大,倒在敌军箭矢刀枪之下的兵马越来越多,啊啊的惨叫声经久不息。李世勣看到自己损兵折将却迟迟无法攻破敌营,内心充满了痛苦与愤怒,真想不顾一切地令军继续攻下去,可理智告诉他这样做除了白白消耗兵力,不会再又任何益处。因此,冷静下来后,他即刻命军撤退。

唐军将士见死了那么多弟兄,却未能攻破敌营,心有不甘,一个个想咬着牙继续坚持战斗。然而,军令如山,他们得知主帅的撤军令,只能压着满腔的怒火拨转马头沿着那条横七竖八地堆满了尸首的坡道往前奔去,心沉得像压了块大石头,有些人眼里有泪光在闪动,为那些惨死在敌军刀箭之下的兄弟。李世勣看见身旁那些死去的将士,鼻头也不由一酸,有种泫然欲泣的感觉。他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才没让眼泪流出来,带着沉痛的心情,引兵回营。

这一仗唐军损失惨重,损兵折将近两万,这大大地损伤了唐军的元气,也沉重地打击了他们的信心。就连一向自信的李世勣也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挫败与悲观,他清楚以现在的情况想要击退高延寿几乎不可能,再战只能是继续消耗兵力,甚至有被敌军全歼的危险。为今之计,只能是坚守营寨以待援兵。于是,他命令将士日夜把守营寨,谨防敌兵袭营,同时他又差人前往大本营向皇上禀报战况,并搬取援兵前来助自己攻克高延寿这股劲敌。

李世民得知李世勣非但没有击溃高延寿大军,反倒折了那么多人马,是又惊又怒,欲治其罪,后在长孙无忌、执失思力等人的谏阻下,才打消了这个念头。不过,他并没答应李世勣的请求派兵增援城南,而是勒令他死守高延寿不得让他出城南。李世勣接到圣旨后,不禁长叹了声,颓丧地倒靠在椅背上,脸上写满了忧愁,还有一丝令人难以觉察的惶恐。他害怕高延寿很快会出营攻打自己,尽管先前想尽办法诱他引兵出营,但现在真心不想高句丽兵马出营相击,因为他心里清楚以现有人马是根本挡不住那十六万如狼似虎的蛮夷之兵。不过,他的这种担心似乎是多余的,几天过后依然不见高句丽军有任何动静。这份所渴求的平静却让他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困惑,按常理高延寿当乘胜攻打唐军,然后率军进逼安市城才是。可他居然没这么做,这又是为何呢?

的确,高延寿没有攻打李世勣的计划,而是把目标瞄准了辽东,因为他知道那是唐军屯粮之处。他的计策是遣支骑兵队偷偷前往辽东截粮,这不仅可以补充自己的军需,更重要的是能够迫使唐军因断粮而撤出安市,这样他便可乘机追袭而大败李世民。若击败了大唐皇帝,不但可解安市之围,还能使自己威震天下,同时又能够得到国王陛下的封赏,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想到这,他抚须得意地哈哈一笑。笑罢差人把副帅高惠真唤来议事。

一会儿后,高惠真那庞大的身躯就从门外闪了进来,上前向主帅拱手施了一礼。高延寿望着副帅呵呵一笑,算是回过了礼,接着就开门见山地把断粮之事对他说了通。高惠真听后很是赞成,说此事若能成功,不用进攻便可退敌。高延寿看到副帅与自己不谋而合,甚是高兴,又是仰面哈哈一阵大笑。沉吟会儿,他便决定命高惠真率一万轻骑今晚三更出营前往辽东。高惠真感到讶异,问主帅这会儿前去能截到粮草吗,又没得到准确的情报。高延寿瞧见高惠真一脸疑惑,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回答句,说唐军困在安市已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其军中粮草必将耗尽,这两天定当遣人前往辽东取粮。高惠真听了,不住点头称主帅神算,又向他行礼告退。出了营帐,他翻身上马朝营地奔去。当晚三更,他引兵从后山悄悄出了营,沿小路向辽东飞驰而去。

正如高延寿所料,李世民见军中粮草将尽,便遣郎将刘君卯引五千精骑连夜赶往辽东。由于唐兵比高惠真提前一个时辰出发,所以赶在他们前面出了安市直奔辽东,将他们远远甩在身后。高惠真借着火把看到湿漉漉的泥地上满是蹄印,就知道唐军赶在自己前头去了辽东。他先是一愣,紧跟着又哈哈大笑了阵,心想此次自己定能大有收获,笑罢继续催军快速前进。当东方渐渐泛出鱼肚白时,他引兵来到了一座山谷中。此谷地势险峻,狭窄的山道两旁是高山丛林,很适合设伏。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此谷乃唐军返回安市的必经之处。正因如此,高惠真毫不犹豫地令军在谷中埋伏,以截击唐军。

时间在等待中慢慢地流走,西天那轮猩红的夕阳擦着青翠的山峰沉落了下去,天地间倏地变暗了不少,接着暮色从天际围拢上来,四周很快沉入到无际的黑暗之中。这时,高惠真立在树林中仰头看了看夜空中那几颗闪着微光的星子,又扭头朝山道方向望了望,心情莫名地紧张起来。依他估计,唐军的运粮队将在一个时辰后到达这儿,所以他必须命令部下做好作战准备。高句丽士兵吃饱喝足后,纷纷穿上铠甲,抓起兵器,勒马严阵以待。

果然,一个时辰过后,山谷中隐隐传来阵马蹄声。高惠真听见心头不由一震,随即心底又涌出阵欢喜,肌肉结实的脸膛上露出丝笑容。当山谷中的蹄声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时,他手提大刀翻身上马,接着扭头喝令身后将士准备战斗。士兵得令,纷纷手握兵器飞身上马,带着丝紧张注视着山下那条道路。

没过多久,刘君卯押着百余辆运粮车吱吱呀呀地进了山谷腹地。他一边打马不紧不慢地走着,一边心情舒畅地跟身边的将士说笑,一副悠然自得的模样。突然,从漆黑的树林上空传出一声刺耳的尖叫,一只硕大的黑鸟扑打着翅膀朝月光朦朦的高空直飞上去。刘君卯听到这声突如其来的鸣叫,不由吃了一惊,慌忙勒住马缰举头张望。他看见两旁山高林密,地势险恶,心头不禁一震,想若在此处遭遇伏击,纵是神兵也恐难脱身。这么一想,他不由得谨慎起来,仔细打量了番四周,见一切都很平静,根本看不出有伏兵的迹象,那颗悬着的心又渐渐踏实起来了。过了一会儿,他扬鞭策马引兵继续往前走。

唐军还没前进两百米,突然树林中一声炮响,一队人马冲了出来。刘君卯跑在最前头,听到那声巨响,惊得直扭头往后看,但见火光中高句丽骑兵杀出,不由吓得面如土色,慌忙喝令部下人马应战。唐兵做梦也没想到会在这儿遇到敌军伏击,一个个大惊失色,仓皇迎战。高惠真引兵从中间截断唐军,分头猛烈进攻。虽说唐兵勇猛善战,但因突遭袭击而人心惶惶,加之兵马甚少,杀过一阵后就抵挡不住,只得弃车而逃。刘君卯心里明白眼前这些粮草对唐军意味着什么,所以厉声喝令手下舍命相保。然而,高句丽骑兵实在是太凶悍善战,左冲右突直杀得唐军毫无反手之力,不多时便伤残大半。

刘君卯策马舞戟奋力厮杀,想杀退敌兵保住这些比生命还珍贵的粮草。可惜的是,尽管他杀得筋疲力尽,也不见敌军退去,反倒气势越发凶猛地杀将过来。他深知大势已去,若再战下去,必将全军覆没。于是,他转念一想,作出弃粮保命的决定,接着拨转马头引兵往前奔逃。高惠真见唐军绕弯逃跑,立即率军往后掩杀。直追到两里之外,他才勒马令军停止追击。这会儿,后面的士卒已将那些粮车推了过来。高惠真看见那百余车粮草,两眼直发亮,欣喜得仰头哈哈一阵大笑,接着引兵沿着那条崎岖蜿蜒的山路朝前走去。没多久,他们就出了山谷来到地势平坦的大道,加快速度朝安市奔去。

当太阳从飘浮着几朵白云的东方升起时,刘君卯领着千余残兵回到了大营。他跳下马,对着那轮火红的朝阳深深地叹了口气,然后垂头丧气地朝御帐走过去。进了帐,他扑通一声就跪地向皇上请罪。李世民听说粮草被高惠真劫走,惊得半天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脸色阴沉得像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天空,透出股难以形容的愤怒,还有残忍的杀气。回过神来,他劈口就命刀斧手将败军之将拖下去斩了。刘君卯自知死罪难逃,也不含泪向皇上乞求饶命,反倒很从容地从地上站起身,目光复杂地望了望怒容满面的皇上,弯腰又深深地施了一礼,然后转身朝帐门外大步走去。

正在这时,长孙无忌从帐外跑了进来,得知皇上要杀大将,不免吃了一惊,慌忙上前谏阻。说实话,李世民也不想在这关键时候斩杀大将以动军心,所以听过了长孙无忌的话后,思想也慢慢地发生了变化,不禁迟疑起来。执失思力、程名振等人见状,也纷纷上前劝谏。李世民见众臣为刘君卯苦苦求情,沉吟良久最后作出了赦免他的决定,命他将功赎罪。刘君卯得知皇上肯饶他不死,喜极而泣,扑通一声跪倒在皇上跟前纳头叩拜,感激皇上不杀之恩。

粮草被截,对唐军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这不仅使唐军将士为即将到来的断炊心生恐慌,唉声叹气,就连李世民内心也充满了担忧,他知道军中粮草最多只可支撑半月,若在这段时间内攻破不了安市,后果将不堪设想。为了能够尽快夺取眼前的城池,他作出了一个冒险的决定,就是把李世勣的部队调回来一道攻打安市城。长孙无忌担心这样做会让高延寿引军前来夹击,到时腹背受敌,形势就非常危险了。执失思力也持这种看法,不过并不反对皇上调兵,而是建议他留几千人马守营以为疑兵。李世民觉得执失思力这主意不错,就拟旨命老将军尉迟敬德引一千精骑驻于营寨,以迷惑高延寿使他不也出兵,又令李世勣率所剩兵马连夜出营返回大本营。诏书拟定,便差刘君卯前去宣旨。刘君卯得令,当下飞身上马,快马加鞭赶往城南。

李世勣接到皇上的命令,皱眉想了半天,最后还是认为如今只能这条路可走了,不管它险还是不险都只能这样做了。于是,他立即召集部队命他们做好出营准备,并宣布三更出发。将士们听说要回去攻城,人人兴奋不已,个个欢呼雀跃。只有尉迟敬德闷闷不乐,他为自己不能厮杀城下而郁闷。李世勣瞧见尉迟敬德那一脸的不悦,就知道他心里面在想什么,找到他说皇上知老将军智勇双全,方敢托此重任,以一千人马挡十几万大军,此功谁人敢比。尉迟敬德听了李世勣一席话,心胸豁然开朗,呵呵一笑,憨实地说皇上还没看轻他这把老骨头,并斩钉截铁地表态自己一定能用计困住高延寿的大军。

当天晚上,天空一片漆黑,没有星星,也没月亮,只有满天的乌云。没过多久,便淅沥淅沥地下起了雨,雨不算大,却透着股浓浓的寒意。李世勣立在帐门前看了看那伸手不见五指的四周,心底不由得涌起一阵欢喜,想这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自己的行动不被敌军发现。于是,三更一到他就引军出营,人衔枚,马勒口,几乎是消没声息地往大本营方向跑过去。雨越下越大,打着人脸上冷飕飕的,寒意切入骨髓。虽说才八月,但这鬼地方冷得像是冬季。

从城南到大本营不算很远,不到半个时辰,李世勣领着部下进了营寨。这时,李世民还没有睡,他坐在御帐中一边与长孙无忌、李道宗、执失思力等臣子商讨军务,一边耐心地等待着李世勣的到来。当听看到侍从前来禀报,说李世勣入帐觐见皇上时,他心头不禁一喜,乐呵呵地宣他进帐。很快,李世勣从帐外走了进来,上前伏地叩拜。李世民道了声爱卿平身,又起身亲手将他扶起,这令李世勣未免有些受宠若惊,拱手连声致谢。等李世勣落座,李世民就向他问攻城之计。其实事到如今,也无什么妙计良策,只有强攻这条路可走。李世勣照实说了,其他将领也赞同,李世民便当即下达攻城命令。

第二天早上,雨渐渐停了下来,地面上到处都是浑浊的积水,看上去像一片沼泽。李世民看到雨停云散,天空放晴,心头涌起阵莫名的喜悦,以为是上天在护祐他。于是,他坐上车辇,率军出了营寨。不一会儿,十万大军就将城池团团围住。一声令下,李世勣、李道宗、薛万彻、程名振引四路骑兵向各门冲过去。还没冲到护城河边,箭矢如飞蝗般纷纷朝唐军射过来,紧接着炮石如雨般从半空中掉下。

唐兵拼命挥舞着手中的兵器抵挡,却难以挡住过于密集的箭石,一个接一个倒在乱箭和炮石之下,惨叫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李世民横槊立马,望见将士们纷纷倒在血泊之中,心里难过极了,却迟迟不肯下令撤军,因为他清楚唐军已经无路可退,只能孤注一掷,背水一战了。众将士虽知冒着箭矢炮石往前冲无异于白白送死,但他们依然勇往直前,前面的倒下了,后头的紧跟而上。猛冲一阵之后,一些幸运的唐兵突破了箭阵,终于达到了护城河前,可那河比先前变得更宽了,马儿根本就越不过去。他们只能立在那儿望河兴叹,还没叹上几声,箭矢就朝他们嗖嗖嗖地飞过来,那些躲不及的就应弦倒下。

将近持续了两个时辰,唐军依然被阻在护城河边,几乎没有丝毫进展,反倒折了不少兵马。这令李世民气恼不已,却又无计可施,不知如何是好。正在这时,长孙无忌开口劝谏皇上下令撤兵,以为若不能解决护城河这个大问题,就是全军突破箭矢和炮石,也无法到达城墙下,更别说攻城了。李世民听后,思忖了半晌,寻到一计,就是趁夜黑时令军在护城河上偷偷搭建浮桥,天亮后再率军过河攻城,如此必可取城也。想到这儿,他心头一喜,便下达撤军的命令。于是,李世勣、李道宗、薛万彻、程名振等将领奉命撤至两里之外。时值晌午,唐军将士起锅造饭,就地歇息。

李世民顾不上休息一下,就把李世勣、李道宗等将领招到面前,向他们当面授计,命令他们从不远处的山林中伐取木材,三更时分偷偷前往护城河搭建浮桥,天亮时引兵攻城。李世勣、李道宗他们以为皇上此计绝妙,欣然领命而去。天黑时,那些士兵将所需木材准备好了,只等命令前去搭桥。三更一到,李世勣、李道宗各引一千士兵背负着木材绳索,摸黑偷偷地向护城河走去。不知怎的,城上的守军好像没发现他们的行动,一切都进展得相当顺利。这是件好事,然而李世勣心里倒是有点莫名的不安,觉得好像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待浮桥架好后,他想令兵把守,却又担心到时被城上巡逻兵察觉,从而前功尽弃。因此,他想了想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带领原班人马回驻地去,准备接下来的战斗。

唐兵一离开护城河,城上的守军就开始行动起来。他们一个个抓住手中的绳索,踩着墙壁快速往城角下滑去。不一会儿,百余士卒到达地面,转身向浮桥跑过去。他们没有拆桥,只是将一头的撑子取下。不多时,他们就完成了所有任务,高高兴兴地跑向城下,抓住绳索往城上攀爬,很快便全部登上城。

天一亮,李世民率四路大军朝安市城飞驰而去。城上守将金永熙见唐军冲上来,嘴角往上一勾,露出一丝冷笑,然后高声喝令手下放箭发炮石。顿时,箭矢夹着炮石如雨般密集地射向城外唐军。李世民心意已决,压根就不把锋利的箭矢和沉重的石块放在眼里,用坚定而愤怒的眼光瞥了眼纷飞的箭石,冲着将士们大喝声冲过去攻城。唐军将士得令,挥舞着手中的兵器策马直往前冲。箭石异常密集,唐兵难以抵挡,不少人着箭中石纷纷坠马倒地。然而,他们并没有被可怕的箭石所吓倒,依旧争先恐后地往前冲,前头的倒下后面的紧跟着冲上去。尽管阵中人仰马翻,惨叫声不绝于耳,但英勇的唐军将士仍旧不顾一切地冲上去,完全置生死于不顾。猛冲一阵之后,大部分兵马穿过密集的箭羽飞石,奔向护城河。他们来不及喘口气,就往浮桥上跑过去。

李世民勒马立在高高的坡道上,眼看着部下人马一个个突出箭阵奔向浮桥,心情非常激动,忍不住高声为他们欢呼为他们呐喊。他相信只要他们到达城下,就一定能够攻门登城,夺取眼前这座固若金汤的城池。然而,这份激动喜悦的情绪很快就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惊愕与痛苦。他看见跨在护城河上的浮桥一座接一座地坍塌,兵马纷纷掉进又深又宽的河中,满耳都是咚咚的坠落声和被箭石击中的惨号。望着眼前这幕情景,他整个人都像遭电击似的瞠目结舌,呆若木鸡。他简直不敢相信这一切会是真的,那么结实的大桥怎么会突然塌下去,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感到迷惑的同时,也感到无比恼怒。

比李世民更震惊更困惑的还有李世勣,此刻他已经策马奔到了护城河边,正准备过桥,谁知率先跑到桥中央的人马随着桥身坍塌纷纷掉进水里。他吓了一大跳,勒住马呆立在那儿,眼睁睁地看着部下将士在冷冰冰的水里痛苦地挣扎着,很快就被箭射死被炮石砸得头破血流,然后悲惨地叫喊着沉入深水中,河面渐渐泛红,血水中漂起了尸体。面对这一切,他内心痛苦不堪,同时也想不通那么结实的桥身怎么会塌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就在他百思不解之际,城上忽然传来一片嘲弄声,说浮桥的一边的支柱连夜被他们拆掉。听了这番刺耳的话,李世勣才恍然大悟过来,气得直扯开喉咙怒骂不止。

然而,辱骂绝不是战斗。李世勣明白这骂除了泄愤之外,对这场关键之战毫无用处。作为主帅,他必须尽快想办法解决面前的问题。他知道浮桥已断,想率军冲到城墙下已是不可能,唯一可做的就是令军后撤,免受更大的伤亡。这么一想,他便带着一种无奈向部下人马宣布撤退。唐兵接到主帅的命令,尽管很不甘心,却也知留在这儿只是白白送死,倒不如留得性命他日再战。于是,他们便纷纷掉转头往回跑,不少人不幸中箭着石而阵亡。

这时候,李道宗、程名振、薛万彻三路兵马见浮桥坍塌,无法通过护城河攻城,只好引兵往后撤。不一会儿,四路兵马重新回到了皇上跟前,一个个垂头丧气,灰头土脸。李世民阴沉张脸,目光忧郁地打量着面前这些衣冠不整、满脸血污的士卒,心里很是难过,却什么也不说。李世勣、李道宗为昨夜搭桥之事跪地向皇上请罪,李世民视这两将为心腹,不想因这事罪责他们,只指出他们所犯过失,然后便将他们一一扶起,接着就引军回营。

接下来的几天里,李世勣继续率军攻城,结果都无功而返。这不仅令唐军折了近四万人马,而且严重地挫伤了士气,全军都陷入到一片悲观失望之中。加上很快就要断粮,将士们得面临难捺的饥饿,这又使他们不由自主地陷入到恐慌之中。这一切,李世民全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一天晚上,他把长孙无忌、李世勣、李道宗等心腹大臣请进御帐中商议对策。众臣心事重重,满脸忧愁,不知该如何是好。默然良久,李世勣开口说道:“今安市城池坚固,贼军顽强守城,实难攻克。故而,微臣以为不可再强攻,如此非但无济于事,且会加重我军的伤亡,于军不利呀。请皇上三思!”

“李将军言之有理。”李道宗紧跟着说,“我军数次强行进攻,折了不少兵马,而城池依然牢牢在掌控在金永熙手中。再者,高延寿十几万大军距安市城不过八里之遥,一旦识破了尉迟将军之计,必会挥师前来,到时我军必腹背受敌,恐难全身而退。故而,臣以为,为今之计当退走安市,前往乌骨。”

“任城王此计甚好。”李世勣点头赞同道,“乌骨兵马大都调入调往安市,其守军不过五六万,且大都是老弱残兵,难与我军对抗。若皇上愿移师乌骨,再令将军张亮从卑沙城引兵前来,两军合力可一举攻取乌骨城。乌骨乃高句丽屯粮之地,我军便可广收粮草,补充军需,然后渡过鸭绿江,直取平壤。平壤虽为都城,然防守空虚,我军可一鼓作气破城而入,生擒泉盖苏文,活捉国王高藏,灭其国也。臣以为此乃良机,不知皇上以为如何?”

还没等皇上回话,薛万彻、契苾何力、程名振等人连忙请求道:“臣等以为此计绝妙,可一举平定高句丽,请皇上采纳为宜。”

“诸位将军所言不为道理。”沉吟会儿,李世民开口说,“今久困安市城下,毫无进展,倒不如发兵乌骨,东进平壤为上策。一旦平壤被我军攻破,高藏臣服于朕,安市自当为我大唐疆土,何须如此舍命强攻也。故而,朕欲听取众将之见,明日便发兵乌骨。”

“不可,皇上,万万不可!”长孙无忌反对道,“天子御驾亲征,当与一般将领统兵不同,不可冒险侥幸取胜。今安市有金永熙、高延寿兵马近二十万,且建安尚未给张俭将军攻取,其城中守军不少于六万。皇上移师乌骨,他们必定会出兵断我军后路,如此岂不陷入危亡之中?皇上,请慎而又慎啊!”

“长孙大人所言甚是。”执失思力谨慎地说,“乌骨虽弱兵可取,然平壤乃为都城不可轻取,最可怕的是安市、建安这近三十万兵马,他们是高句丽的精锐,难以对付。皇上率军入乌骨,进平壤,高延寿、高惠真他们肯定会引大军追袭,到时难免腹背受敌,这该如何是好。臣以为,皇上不可贸然深入。”

“执失将军未免有些多虑了吧。”李道宗嘴角边浮出丝嘲笑,接着又胸有成竹地说,“只要我军能快速取下平壤,迫使高藏归顺大唐,这二十几万兵马又何足惧哉!”说着又拱手对皇上说句,“今我军久困安市城下,若得移师乌骨,直取平壤,必能士气大振。攻取平壤,平定高句丽,指日可待也。”

“任城王,你这样说未免过于自信了,甚至可以说是盲目自负。”长孙无忌不客气地反驳道,“平壤地势险要,城池坚固,又有身经百战的老将泉盖苏文引军据守,岂是你说的那么容易攻取?到时恐怕是平壤未能夺取,却让高延寿他们引兵断去退路,使皇上陷入危境之中。贸然移师,切不可取。”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李世民两眼盯着长孙无忌,很有气势地说,“想当年朕若不敢冒险进兵,如何能在虎牢关大败窦建德,一战而平两国也。”

“当年皇上只是秦王,生死只关自己,当可铤而走险。”长孙无忌直言不讳地说道,“今皇上乃一国之君,天下之主,岂可冒险入虎穴呢?皇上身系江山社稷之安危,稍有闪失,必当动摇天下之根本,使社稷陷入危机之中。故而,臣以为皇上可弃蛮夷之邦,切不可入危险之境。请皇上三思!”

“长孙大人所言不无道理。”李世勣听长孙无忌这么一说,心头不由一震,也替皇上的安全担忧起来,想了想点头道,“皇上不仅尊贵无比,而且身系国之安危,的确是不能冒任何风险进兵。”稍顿郑重其事地对李世民说句,“皇上,依臣看,这移师乌骨之事就至此为止吧。”

“懋功,朕问你一句,若朕不御驾亲征,你会率军东进乌骨,直取平壤吗?”李世民抬眼望着李世勣,若有所思地问句。

“臣自当引兵东进,以报答之厚恩。”李世勣直截了当地答道,“臣乃一军之将,生死不关乎社稷安危,自敢冒险入虎穴,以博取虎子,然皇上不可。”

“如此看来,是朕束缚你等的手脚。若朕不在这儿,你等便可无所顾虑地引兵直捣平壤了。”李世民苦笑了笑,沉吟半晌又口气肯定地说,“好,为社稷之安稳,朕决定不移师乌骨,冒险进军平壤。”

“皇上圣明!”长孙无忌听了,那颗悬着的心砰地一声落地,欣喜地拱手道,“高句丽乃偏远小邦,国势衰弱,终为我大唐所取,皇上无须多虑。”

李道宗见皇上不采纳自己的计策,甚是失望,却又不好再劝,便说道:“皇上既然不想移师乌骨,直取平壤,今又困于安市城下,这该如何是好?”

李世民叹口气说:“辽州一带早寒,不日将草木干枯滴水结冰,兵马不宜久留,且今军中粮草将尽,又有高延寿十余万大军相威逼,不如班师回朝吧。”

“皇上圣明!”长孙无忌、执失思力等臣欣然赞道。李世勣、薛万彻、契苾何力等大将心有不甘,可还是跟着赞句。只有李道宗一声不吭,一脸不悦。

“既然众爱卿无异议,此事就这么定了。”李世民眼含微笑地从众臣脸上逐一扫过,颇为欣慰地说,“今番朕御驾亲征,虽未能攻下安市,夺取平壤,平定高句丽,然也所赖众爱卿竭忠尽力,三军将士用命,收复了辽东、玄菟、盖牟、白岩、卑沙、横山、麦谷、后黄、银山、磨米等十几座城池,算是不枉此行。今朕欲将辽州、盖牟、白岩三地的子民迁入中原,以增添我大唐的户籍人口,不知诸位爱卿对此有何异议,但说无妨。”

“皇上圣明,臣等无异议。”众臣不约而同地拱手回禀道,“中原户口尚稀,若能将这三州七万余百姓迁入中原,必能使我大唐更加繁荣昌盛。”

“言之有理。”李世民微微一笑,然后望着程名振说,“程爱卿,朕命你立马前往辽州、白岩、盖牟宣旨,命三地刺史即日引百姓入中原,不得有误!”

“遵旨!”程名振起身应命,接着从御侍手中接过圣旨,向皇上揖礼告退。出了御帐,他翻身上马,连夜赶赴辽州。

“朕决定明日午后引军出营,前往营州,然后班师回朝。”沉吟良久,李世民又下旨道,“朕担心金永熙、高延寿乘机引兵追击,故命李世勣、李道宗、尉迟敬德三位将军领四万骑兵殿后。”稍顿又看着契苾何力说句,“今尉迟将军尚在城南,朕欲烦劳何力将军马上前去传令,请尉迟将军连夜收兵回营。”

“是,皇上!”契苾何力起身向皇上一拱手,高声应了就,然后就转身了御帐,执行命令去了。

李世勣、李道宗两员大将也从凳子上站起身,向皇上行礼受命。

诸事吩咐完毕,李世民感到浑身一阵轻松,颇为愉快地跟众臣闲聊了番便起身歇息。长孙无忌、李世勣等人纷纷向皇上揖礼告退,各自回帐休息去了。

第二天午后,李世民率领大军出了营寨,浩浩荡荡地朝营州方向奔去。李世勣、李道宗、尉迟敬德奉旨引四万兵马断后。城上守兵见唐军撤退,纷纷向守将金永熙请战,欲出城追击敌军。金永熙见李世勣率数万骑兵殿后,不敢轻举妄动,只好再三拒绝将士们的请求,依然坚守不战。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