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乾清宫。侍从研墨铺纸,崇祯皇帝濡墨揎袖,御笔一挥,写下了“重整山河”四个龙飞凤舞的草字。
这段日子,各地镇压反贼的捷报频传,他怎能不高兴呢?他问恭敬侍侯在一侧的杨嗣昌,杨爱卿,朕的草书如何了?
杨嗣昌诚惶诚恐,谦称才疏智浅,只怕评价有失中肯。
崇祯皇帝正色道,你什么时候变得如此小心谨慎了?是朕写得不好吗?那你写几个字看看。
杨嗣昌胖脸上面露惭愧神色,臣的字如何敢与圣上比?圣上的书法,兼有颜真卿与欧阳洵的神韵,真是力挽狂澜,大气着呢。
崇祯皇帝说,好一句力挽狂澜,想当年,你父扬鹤担任兵部右侍郎、陕西三边总督,带着朕的十万私房钱去安抚反贼神一魁,临走时,朕写下了“力挽狂澜”四个字送给他。你父信誓旦旦,保证陕西三边从此平定。哪知不到半年,这帮人又反了,更加闹得厉害,朕的十万两银子,全打了水漂。朕一怒之下,把你父发配袁州。记得你当时在山海关参政,主动上书给朕,要替父代罚,真是个孝子呀。
杨嗣昌额头渗出汗珠,不知皇上说这番话的用意,小心翼翼陪着笑脸,说道,皇上,家父当时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负皇恩。皇上放心,微臣即使肝胆涂地,也要把这伙反贼平息。
崇祯皇帝一笑,你就写力挽狂澜四个字给朕看。说完,要司礼太监刘元斌在条案上辅几张青藤纸。
君命不敢违。杨嗣昌干脆放开手脚,写下“力挽狂澜”四字,恭恭敬敬呈给皇上。崇祯一瞧,还真不赖,他再提御笔,在后面加上“大明中兴”四字。
刘元斌和杨嗣昌,还有一直站在旁边的熊文灿,齐声叫好。
崇祯皇帝御笔一丢,问熊文灿,你今日私下进宫见朕,想来南方又打个大胜仗吧?
熊文灿跪拜于地,呈上奏折,说道,皇上英明,反贼献忠,自三月前被我大明军击败,一直躲在湖广麻城、蕲州一带,眼见难以生存,有了招安之意。日前我派生员卢鼎到了张贼营内,策反了刘国能、张万庆。张献忠也表示愿意接受招抚,如今已带人马抵达承天、襄阳地区,拘捕当地乡绅耆老为他具结作保,请求朝廷同意给他一个县安身。臣欲给谷城县安置反贼,特进京相报。
崇祯皇帝瞅了瞅刘元斌,刘爱卿意下如何?
刘元斌上前两步,奏道,皇上,张献忠想招安,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他本已走投无路,最近刘国能、张万庆又投降,他不招安,怎么生存下去?他那点残兵败将,根本不是左将军的对手。
是吗?崇祯皇帝和颜悦色,盯着熊文灿的白脸。
熊文灿见皇上面露喜色,干脆实话相告,张献忠的义子张可望两次找了微臣,表示诚心归顺朝廷之意,微臣建议皇上准奏,交派张大经去监视其军,可保万无一失。
崇祯皇帝点点头。转而问杨嗣昌的意见。
杨嗣昌不太赞成接受张献忠招安。他说,张献忠这个人,经历复杂,务农、读书、从商、世家、打工、当兵,样样都干过,样样都不成功。更奇怪的是,他还经常被人讹,遭人敲诈,在当兵时,干着打劫、偷盗的事儿。复杂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狡诈、多疑而又胆大、心黑、脸皮厚的性格。
杨嗣昌咳嗽两声,继续说,那年汉中的教训,难道皇上忘了?据刘国能密报,张献忠是在假借招安保存实力,弄不好会养虎贻患。微臣之见,可以答应接受招安,但张献忠先要杀了闯将李自成,或者老回回马守应,作为诚意。否则,不如趁他势单力薄,再加重兵,一举将张献忠剿灭在襄阳境内。
杨嗣昌的担忧不无道理,张献忠在汉中伪降的事,崇祯皇帝记忆犹新,万一他故伎重演,怎么办?崇祯皇帝犹豫起来。
杨嗣昌是崇祯皇帝最器重的大臣。去年反贼风起云涌,在大江南北闹事,造成官军处处被动。崇祯皇帝力排众议,提拔原宣大总督杨嗣昌为兵部尚书,统筹军务,镇压反贼。杨嗣昌为人机警圆滑,深得事君之道。他善于揣测皇上的意图,多方迎合。崇祯皇帝对他的建议,大多言听计从。他提出了一个解决农民军八字策略,即“四正六隅,十面张网”,全国设十个战区,四个主要,六个次要,只要反贼出现,各地联合围剿。尤其是张献忠部被打败后,李自成部也如惊弓之鸟,躲在河南山区,不敢兴风作浪。
此后,崇祯皇帝对杨嗣昌信任有加,甚至对着文武百官的面,连声说“恨用杨爱卿太晚。”不管他是要军饷还是要将才,无不尽力满足。
实际上,杨嗣昌的战略方针,是一种纸上谈兵,义军的严重受挫,有多方面原因,但绝不是因为杨的所谓滴水不漏的“张十面之网”军事部署。这一点,熊文灿倒是清楚得很,只是杨正受宠之中,他不便太反对罢了。何况,杨嗣昌对他这个兵部尚书还有推荐之恩。但对于杨嗣昌反对招安之事,他有些不悦。你杨嗣昌别以为有皇帝老子罩着,什么事都顺着你。
于是,熊文灿朝刘元斌眨下眼。刘元斌与他私交深厚,这次招安又经刘元斌同意的,岂有不支持他的道理。当下,两人力陈接受招安的好处,当面批驳杨嗣昌,岂有他来投降,便说要剿杀之理。再说,刘国能投降归顺,自然得罪了张献忠,他显然是在挑拨离间,欲置张于死地。张献忠是诚心诚意要投降,错过了大好机会,将来反贼再生事闹大,这责任你担当得起?
熊文灿如此卖力怂恿皇上,答应招安,其实有个重要原因,他私下接受了孙可望的巨额贿赂。受人钱财,替人消灾,吃人的嘴软,论人的理短,自古以来的道理。
杨嗣昌铁定了心,就是不同意。
崇祯皇帝摇摆不定。他本来疑心重,否则不致于中了满清皇太极反间计,误杀了袁崇焕。他既担心张献忠是诈降,又怕万一是真心归附错失良机。
正迟疑间,殿上太监来报,湖广总兵左良玉有要事相奏。崇祯皇帝大喜,南阳一战,左良玉功不可没,早就想召见他了。
左良玉很快来到乾清宫。一见崇祯皇帝,纳头跪地叩拜。朱由检亲自扶起他,示意他坐下说话,又问何事急急赶来。
左良玉掏出洪希贵的信函,呈给朱由检。崇祯皇帝打开一看,脸色大变,惊问,荣王一家被张献忠杀了?真有此事?
左良玉点点头说,张献忠自败于我七绝阵后,无时不在寻找古墓密笈,以破我的阵法。前段时间,江湖传言古墓密笈落到荣王手上,他便暗派一伙武功高强的手下,夜闯荣王府,逼荣王交出密笈,荣王不从,竟下了此狠手,王爷死得好惨哪。
熊文灿心里也是吃惊。他趁热打铁对崇祯说,张献忠最恨皇上宗室的人,暗杀荣王,完全有可能,何况还是为了古墓密笈。这样看来,招安之事,只宜从速不宜再拖。拖下去,张献忠还会以此手段报复我大明朝廷。
崇祯皇帝把张献忠欲招安之事告诉左良玉。左良玉也赞成招抚张献忠。本来犹豫不决的崇祯,反倒让荣王被杀一事深受触动,终于同意把张献忠招安。
就这样,在崇祯朱由检的主持下,一场招安计划开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