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文科的头像

朱文科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07/05
分享
《血色野菊》连载

第一百二十二章 垂死挣扎

崇祯皇帝有一个月没睡个安稳觉了。一夜之间,他头上增添了许多白发,脸色也是苍白的,眼神暗滞,三十三岁的人,看上去有四十多岁了。

此刻,他正盯着案台上的黄纸发呆,一种回天无力之感,使他双目酸涩,泪水潸潸流下。

站在一旁的王承恩,大气不敢出。他不知皇上泪水里,是凄凉、苦涩,还是悔恨、绝望,还是惊惧、哀怒?

案台上摆着的,是内官张殷刚送呈来的诏书,乃大顺皇帝李自成亲笔所书。诏书指责崇祯皇帝“征敛重重”,造成“闾左之脂膏罄竭”,引发“民有偕亡之恨”,奉劝他“渡德审心”,认清形势,及早投降。崇祯皇帝有种被辱的感觉。他宁愿死,也不会投降的。他痛苦反问自己:朕真的错了吗?真的十恶不赦吗?这些年,为苦撑危局,朕之勤俭,文武百官有目共睹,朕之清廉,普天之下莫不夸赞,为何,还保不住大明江山呢?

自入春以来,李自成兵分三路,进逼北京、河南、山西、河北,相继被大顺军占领。而张献忠如今又进逼四川。昨日,大顺军进抵居庸关,打开了京师北门。大明江山朝不保夕,崇祯皇帝是多么地不甘,又多么地无奈!

他问王承恩,今天是什么日子?

王承恩答:三月十六日。

崇祯皇帝心底一震,喃喃自语,十七年了啊,时间过得真快。

内官张殷跑上来,说道,皇上,大臣们在朝房恭候。

崇祯皇帝有气无力挥挥手,说,知道了,朕马上就到。

崇祯皇帝带着王承恩来到朝房。文武百官满面愁容,在商讨对策。他故作镇定,训道,各位爱卿,吵什么吵?

兵部尚书张缙彦扑通跪在朱由检面前,涕泪道,皇上,居庸关失守,唐通与杜之秩投降,实乃我大明奇耻大辱呀。

其余文武百官纷纷伏地。

朱由检不耐烦地说,起来,起来,都是哭哀哀的样子,成何体统?!不就是丢了居庸关吗,朕迟早会夺回来,河北、河南、陕西、山西、湖广、江西,所有的失地,迟早都会回来!

大臣们起身不敢言语,默立两边。

朱由检火了,用手指着百官,说话啊,怎么都成哑巴了?

张缙彦说道,皇上,您出个考题吧?

朱由检说道,好,朕就以抵御清军和贼军、筹措兵饷为题,你们挨次奏对。

文武百官一听,甚感意外。性命都难保了,还商议筹措兵饷的事,岂不是做官样文章?他们面面相觑。

沉默,可怕的沉默。

然而,身在官场,官样文章总得要人做的。没有官样文章哪来的官场?

襄城伯李国祯首先打破沉默,提出了退兵之计。

其余百官也纷纷献策,尽管都是纸上谈兵,不切实际的空想,朱由检装模作样倾听,或强作笑容点头赞许,或是斟茶磨墨,或左右顾而晒之。但大臣们依然窥透了皇上内心的恐惧,还有一点掩饰不住的惊慌失措。

崇祯皇帝倒是采纳了一个计策,令大监曹化淳、王德化守城,李国祯所统亲兵三大营屯扎于城外,准备拒敌。至于缺粮缺饷之事,此时已无计可施。

由于税粮最多的南方地区让农民军占领了,大明朝的粮长制度,如今也失灵了。所谓所长制度,就是以税粮一万石为一区,每区设粮长四人。粮长选从田多者产生,负责催征,征收和解运税粮。粮长是里长中的富户,为世职,不像里长每十年轮职一次。皇帝每隔两年,要借鉴一批贡献突出的粮长,温语慰问,优待有加,甚至破格录用为官。而今,哪个粮长还敢进京送粮呢?

奏对还没结束,内使官忽然递进一件密封文书,朱由检双手颤抖着打开,瞬间面无人色,他立即退入后宫。

文武百官不明就里,你望我我望你。张缙彦一问内使官,方知大顺军攻占了昌平府,即将兵临城下。大臣们顿时惶恐不安,慌作一团。

李国祯无奈,只好领亲兵到城外迎战。曹化淳、王德化一起跑到正阳门察看敌情。

李国祯到了城墙上,果然看见沙河巩华城方向,硝烟滚滚。守城士兵相告,那里是大顺军刘宗敏的指挥哨。

李国祯叹气道,大顺军都到城郊了,明亡矣。他明知死期临近,不得不号令亲兵三营人马出城驻扎。

曹化淳和王德化在城墙上走来走去,内心充满恐惧,突然,听见城墙下有人,公鸭一样在喊,曹公公,王公公,快开城门哪。

他俩探头一看,城下只有一人,再仔细一瞧,原来是在宣府投降的太监杜勋。两人长吁一口气,曹化淳问,杜公公,你不是投靠大顺军了,还跑来做什么?

杜勋道,曹公公,我是来解救皇上的。

一听说是解救皇上的,曹化淳就命士兵放在绳索把杜勋吊到城上。

王德化问,杜公公不会是受贼首指派,来劝降的吧?

杜勋坦然承认了。

曹化淳一听,喝令士兵将杜勋绑住。杜勋一把推开两个士兵,随之大笑,笑声带着冷气钻入曹化淳耳内。他问杜勋笑什么。

杜勋说,我笑你俩不识时务。大顺军顺应天意,合乎民心,你俩也看到了,凡是顽固抵抗的,都落了个惨死的下场。如今,皇上性命都握在大顺军手里,逼他“逊位”,你俩何苦执迷不悟?

一席话,说得曹化淳与王德化哑然。曹化淳只好把杜勋安顿下来,三步并两步跑到宫中,请示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在宫内,正如坐针刺,起坐不安。闻听李自成派杜勋来劝降,更加心慌意乱,不知所措。逊位吧,必遭天下人耻笑,堂堂大明皇帝,贪生怕死,就是将来去九泉之下,也无颜面对列祖列宗。不逊位吧,固然能博得一个国君死社稷的美名,但大顺军兵势强大,无疑是死路一条。

怎么办?

王承恩、曹化淳倒是想出了个计谋。他俩说,皇上,我们可以先稳住杜勋,借谈判拖延时间,等待各地勤王官军的到来,或许有一线生机。

崇祯皇帝叹气道,勤王,勤王,唐道、刘泽清投降了,吴三桂、王永吉鬼影子没见到一个,火烧眉毛啊。

大臣李明睿进宫密奏,建议皇帝南迁,先到留都南京稳住阵脚,以图东山再起。

三十六计,走为上。崇祯皇帝一下子默然不语。他很清楚当前的局势,留给自己的只有两条路:要么跑路,要么死路。可是,皇帝带头逃跑,传扬出去,岂不耻笑天下。将来更没脸见列祖列宗。于是,崇祯皇帝叹口气,南迁之事,先交给群臣商议吧?

李明睿听了崇祯皇帝的口气,认为他是顾及面子才这样表态的,不由暗自窃喜。一旁的王承恩、曹化淳夜赞同南迁。不料,就在召集群臣进宫商议时,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突然有人闯进来,大吼一声,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人心!

群臣回头看时,说此话的是兵科给事中光时亨。他跪拜于地,痛哭流涕,怒斥同意南迁的大臣们,你们世受皇恩厚禄,如今国家有难,你们不思忠君报国,不去上阵杀贼,反而唆使皇上弃城而逃,动摇军心,你们居心何在?

光时亨这番话,说得声泪俱下,慷慨激昂,大义凛然,大臣们个个张口结舌,面红耳赤。崇祯皇帝也感觉无地自容。

绝望之际,张殷跑来,说道,皇上不用忧愁,奴才有一良策。

崇祯犹如抓到一根救命稻草,急问是何良策。张殷答道,皇上,贼兵若真的入城,我们只须投降,便无事了。

崇祯皇帝大怒,狗屁良策,你这不是在逼朕落个贪生怕死,苟且偷生的骂名?

白光一闪,他拔剑把张殷头颅砍下,然后,对着眼前十几个心腹大臣说,你们这帮饭桶,国家都到了这个地步,还给我出馊主意,差点被你们害死,还不快滚!!

吓得群臣爬在地上战战兢兢,心惊肉跳,退出了乾清宫。就这样,南迁之议,由于光时亨的阻拦,流产了。

崇祯皇帝哀叹一声,瘫倒在龙椅上。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