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特色班的队员们站在海拔1105米高的狼牙山顶上,和英雄纪念塔的五位英烈一起俯视群山。雄伟壮覌险奇的狼牙山,就象一幅幅美丽多姿的山水风景画卷。10月的秋风吹着漫山遍野的绿色草皮和那一片片金红色的树林编织而成的山坡,澄波碧浪,跌宕起伏,一浪接着一浪。明媚阳光灿烂辉煌,群山轮廓清晰可辩。景色中的山,层层叠叠一环扣一环;景色中的水,潺潺溶溶一曲又一曲;景色中的锋,巍巍峨峨一峦连一峦。
队员们看后,既赞美又感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壮气凌云志,扫退千军扰。
感慨之后,队员们坐在了塔前两侧的两座凉亭和两个小花园里,稍事补给后,开始聆听历史老师张磊的讲话。
张磊老师比李琴老师小大约十岁左右,也就是三十五六岁,中等身材,窈窕身姿,细白内肉,性格温和,平易近人。她毕业于北师大历史系,知识渊博,伶牙俐齿,讲课风格独具一格。她的演讲风格不会简单地按照时间线索去讲述,也不会平铺直叙地介绍,而是带着问题讲,用悬疑去吸引学生。
“同学们,今天我们登上狼牙山顶,站在纪念塔、纪念碑旁,不用我说,就该知道我的讲话主题了吧?”张磊引导学生说出话题。
“狼牙山五壮士!”学生齐声回答道。
“那么,五位壮士英勇就义的革命精髓是什么呢?”张磊老师故意考验同学们的观察能力。
当大部分同学还在死心塌地,深思苦想的时候,一部分机智的孩子急忙站起身来,就往纪念塔南侧跑,随后其他同学也跟着跑了过去,然后他们大声的朗读:
“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
“嗯嗯,同学们还挺机智嘛,对,这就是当年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为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题词的用意啊!”
张磊老师停顿了片刻,学生们高高兴兴地回到原处后,她继续说道:
“现在,我给同学们论述一段内容,请仔细听,然后,完成我随后出的高考试题。
内容是: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我的论述内容讲完了,请听题:
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入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 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好了,同学们,现在你们彼此讨论一下,一会儿我要听听你们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