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毕业,单身未婚,年已近四旬的徐霞始终如一地坚守在乡村的校园,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只有接受过她的教育的学生们方能作出诠释。
她的价值取向不是短期功利主义,也不是长期功利主义,而是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
因为她深深地知道对魏连局长那样的短期功利主义者而言,价值是为了自己谋取暴利,过上奢侈的生活。目前的中国是需要民族自信,国家振兴,经济繁荣,需要有更多像白杨那样的人才,追求真理、改变世界、让大多数人变得更加幸福。
知识就是力量,创新才有发展,人才就是财富,这是伴随徐霞老师生命中的主旋律。社会知识,理论知识她都虚心汲取,并驾齐驱。当她看到白杨能杀出重围,拼到基础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取得一个又一个优异成绩,她觉得她的心血没有荒废。当她看到吕冲、四癞子、田敏他们能利用她和白杨给他们提供的各种社会信息和帮助,在家乡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她觉得祖国一定会繁荣昌盛,农村也一定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谁也不会想象到,一个钟营这样的小小乡村,竟然还有一个情感如此淳朴,心怀如此坦荡,思维如此缜密,意识如此超前的女教师。
面临着一个比较急功近利的社会,生活在一个盛行短期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的氛围之中,徐霞仍然坚守着她那崇高的教学理念:教育是一块神圣的领域,它是一个将个人、家庭、政府、社会各界紧密链接在一起的综合载体,它不仅需要传授课本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适合发展各种空间的实际创造性思维。
徐霞认为对教育的投入不只需要国家大量金钱投入、它还需要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及教育相关的人员或机构的时间和精力投入。
徐霞发现大多数人对教育从认知到实践都存在一种系统性的偏差,这个偏差就是把教育等同于知识,并局限在知识上。教师传授知识是本职工作,学生学习知识是分内之事,小升初,中考,高考也是考知识,所以知识就几乎成了教育的全部内容。
知识就是力量,但是,创新人才的教育仅仅靠知识积累是不够的,因为有的学生是适合知识输入,适应考试类型的,但还有很多像吕冲,四癞子那样不适合知识学习,不适应考试类型,因此,教育必须超越知识,学生不能只做答题机器,这是徐霞对创新人才教育的一个核心想法,也是她一生投入教育,研究教育的出发点,大智慧。
徐霞在早期读书的时候,爱因斯坦的一句话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首次到美国访问,有记者问他声音的速度是多少,爱因斯坦拒绝回答,他说,你可以在任何一本物理书中查到答案。接着,他说了那句特别有名的话:“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
今天,很多的知识可以在图书馆,网络中查到。在未来,很可能有更多的知识机器人会帮助人们查到知识。所以徐霞认为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在当前和未来更值得人们深思。
她反对以死记硬背、大量做题来培养学生的通常做法,总是从学生的实际兴趣爱好入手,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这一点,她认为在白杨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白杨既是她教学生涯的一个成功的典型案例,也是她为之动容的人生轶事。
白杨从一个农家孩子,在接受中小学的教育过程中,知识学习不及田敏或其他学生,他也没有进入过任何正规日常的大学教育,然而他却凭他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捕捉到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别人忽略的领域,进入到了优秀知识分子的行列,而在班上比他好的一些同学却远远被甩在社会的后面。由此,徐霞在教学实践中强烈地感受到;知识越多未必创造力越强,创造性思维的来源之一是好奇心和想象力。
创造力确实需要知识的累积,但除了知识,还需要什么呢?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好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为此,徐霞得出了一个结论:“创造性思维等于知识加好奇心和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