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在今天的现场对白杨最为揪心的是正栓院长,因为请白杨来作报告的是他,白杨一旦出现尴尬的局面,他也难辞其咎,颜面扫地。虽然他赞同和肯定白杨的观点和行为,但是面对全省这些教育精英,教研骨干,白杨是否有从容的理论,睿智的头脑来应对呢?
从报告开始到眼前的整个过程,正栓院长的脸色随着发问者的质疑而沉郁,随着嘉宾的掌声而红润,随着白杨的淡然处之而愉悦。
“好了,各位同仁,我们把英语课程回归于课堂教学了,那下一步,我们就应该谈一谈课程内容了。
众所周知,课程内容是由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一系列比较系统的间接经验与学生的某些直接经验组成的用以构成学校课程的基本材料。
对这一概念,首先要明确的是这种课程材料的特性必须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内容的类别以及每种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不可缺少的材料。此外应明确课程内容是由一系列比较系统的间接经验与学生的某些直接经验组成的,而间接经验是课程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
因此,课程内容是在课程目标的支配下,由起主导作用的间接经验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探索的直接经验融化在一起的优质‘合金’。
总之,课程的本质,从广义上看,课程是一种教育性经验,是对主体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从狭义上讲,课程专指学校场域中存在和生成的有助于学生积极健康发展的教育性因素以及学生获得的教育性经验。”
白杨的这番循序渐进,以理服人的逻辑推理,折服了所有人。
大厅内的空气似乎凝固了,台下观众悄然无声,聚精会神,目视前方,倾耳细听。
“那么,当课程被认定为学科知识,并付诸实践时,我们就必须把握好课程的内涵与特点。
课程的内涵就是:课程就是教材,课程就是经验,课程就是活动。
所谓课程就是教材,是因为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都被作为要学生通过学习而得到知识来对待,重点放在向学生传递课程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由此可见,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教材的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
因此,要求我们的教材必须要精备,精确和精密,不能一蹴而就,借鸡下蛋。
那么,如何解释课程就是经验呢?
课程的经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材提供的经验,二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这也是教育的基本手段,给学生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所有的事物。我们要充分利用前人所获得的先进经验,掌握学科的特点与关联,抓住学生心理、生理、年龄、爱好等特征,让他们尽可能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
课程内涵的最后一条就是:课程就是活动。
教师的职责就是利用教材提供的经验,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体验。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课程的要求主动参与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课程最大流弊是与学生生活不相沟通,学科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必须科学有效。这种活动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让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积极参与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各种活动,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是一种探究性的教学。
这里,我必须明确一下我自己的观点,学生的活动,不管是应试的,还是素质的,必须有利于学生现阶段的终极目标,否则,一切都是浮云。
各位嘉宾,同仁,由此可见,课程的内涵蕴含着课程之特征: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动态的;课程是学习者必须主动参与的活动。”
白杨的最后这一段的语气说得肯定无疑,从容自若。
此时,场下观众又爆发出一阵阵的欢呼声。
看到此景,正栓院长激动万分,心想“英雄无问出处,高手在民间,绝活出草莽啊!于是,他情不自禁地思咏着:
阳春白雪真儒雅,一唱一和半奢华,乡里巴,顺竿爬,道在民间有俩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