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宿州城东南杨行密大营。朱瑾吊着右臂,张顥吊着左臂,进营来见杨行密,齐声谢罪道:“末将无能,打了败仗,请王爷治罪!”
杨行密大怒道:“你二人首战失利,挫我军威,罪不可赦!来人,拖出去,斩首示众!”
众将急忙为他们求情道:“念他二人往日多有功劳,饶了他们这一次吧。”
杨行密余怒未消道:“看在众将面上暂且绕了你们,还不退下!”
二将满面羞愧,冲大家拱拱手,退了出去。
杨行密问道:“哪位将军,找那牛存节再战,为我军报仇雪恨?”
周本拱手道:“都说北方战将武艺高强,末将倒要出营一战,会他一会。”
“周将军英勇!这样吧,刘威将军陪着周将军出战,一定要力挫牛存节!”
“遵命!”
2
宿州南门外。刘威、周本率一万精兵来到宿州城下挑战,刚刚摆好阵势。城门大开,牛存节率军杀出。周本催马抡刀来到两军阵中间,大呼道:“哪个是牛存节,快来受死?”
牛存节催马来到,朗声道:“本将军就是。来将通名,本将军不杀无名之鬼!”
周本大怒道:“本将军乃三国周瑜之后周本是也,看刀!”
周本举起龙雀四环刀来战牛存节。牛存节见周本大刀甚有份量,不敢怠慢,举起双鞭招架。周本乃江南第一猛将,无论武艺,还是力气,都比牛存节高出很多。不过三十合,牛存节不敌,边战边退。
刘威挥军掩杀。牛存节急忙率军后撤,迫近城墙。刘威、周本挥军急进,紧紧咬住不放,意欲将牛存节所部赶尽杀绝;或趁牛存节败兵进城之际,杀进宿州。
牛存节率军退到城墙之下,城门并未开启;牛存节等将校早已下马,严阵以待。刘威、周本正率军逼近,忽然城头之上箭如飞蝗射下,淮南骑兵纷纷中箭落马,步兵也有死伤。刘威、周本急忙率军后撤,牛存节趁机返身追杀。两军混战,直至傍晚,各自收兵。
3
宿州城外杨行密大营。粮官来报:“启禀吴王,我军粮草仅够十天之用,请早做打算!”
“速速派人赴扬州催调!”杨行密吩咐。
“下官已派出三拨催运使,只是未能运来!”
“拿我佩剑,你亲自赴扬州催调!”
“遵命!”
4
扬州淮南军府。粮官来见淮南军节度副使李承嗣,出示杨行密佩剑道:“副帅,王爷急令,前线缺粮;请迅速发运!”
李承嗣着急道:“我十天前就已发运百艘大船,满载粮草出发,只是因为天旱,运河水浅,行船缓慢,未能运到。如何是好?”
李神福道:“要不还是走陆路运粮。”
李承嗣烦恼道:“淮河南北河道纵横,舟车频繁倒换,陆路运粮也十分缓慢!”
众人默然,都指挥使徐温道:“副帅,莫若用小艇运送,轻巧可行!”
粮官道:“小艇装载有限,对五万大军来说,杯水车薪啊!”
徐温道:“大军不可一日无粮。吴王佩剑发来,可见情况严重,我们先组织小艇运送一批,以解前线燃眉之急,以应王命催请。”
李承嗣点头道:“好,就命徐温将军组织尽量多的小艇,装粮北行,押运到宿州大营。李神福将军督促大船快行!”
“遵命!”
5
宿州城外杨行密大营。徐温进来参见道:“见过王爷,末将奉命押运一千担粮草,前来交割。”
“一千担?怎么如此之少?”杨行密站起道。
徐温回道:“回王爷,末将多方筹措,才得一百艘小艇,每艘仅能载粮十担。”
“为什么不用大船发运?一千担粮草对于五万大军来说,不过两三天之用;如何应对?”杨行密生气道。
徐温拱手道:“王爷见谅。李承嗣大帅早于末将小艇半月前,就已装好大船发运,无奈今年天旱,河道水浅,中途多次搁浅,至今未能运达。淮河南北河东纵横,陆路运输又十分困难。实在是事出有因啊!”
杨行密慢慢坐下道:“三十六弟辛苦了。看来今年还是你的小艇可用啊!你马上将粮食卸载,接着返回,搬运大船上的粮草,能运多少是多少。军中不可一日无粮啊!”
“遵命!”徐温拱手岀帐。
6
宿州城外淮南军营栅。杨行密带领李德诚和朱瑾等人在营中巡查。杨行密见士兵面黄肌瘦,忧虑地说:“士兵饥饿,如何作战?如汴州宣武军大举来援,我军如何应对?”
李德诚道:“是啊。我军粮草供应不上,士兵饭食减半,士气已受影响。如此下去,十分危险啊!王爷,要早作决断啊!”
朱瑾看着士兵也连连摇头。杨行密沉思半响道:“退兵,班师返回扬州。”
7
徐州西南。杨行密正率军南撤,进入一座集镇,老百姓早已关门闭户,躲避侵扰。偌大一座集镇看不到一个人影,杨行密左顾右盼,缓缓前行。突然从胡同里走出来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衣衫褴褛,显然是个乞儿。那小男孩径直来到杨行密马前,高举破碗道:“大将军,小儿半天无有半点东西充饥,请赏口饭吃吧!”
两名骑兵急忙赶上来,大喝道:“哪来的野小子,不要命了,敢到吴王爷马前讨饭!还不快滚!”
那小男孩道:“我就不滚,都是因为你们,家家户户都不敢开门,害得我腿都快跑断了,连一口饭也没逃到!”
言罢,小男孩干脆坐到地上,揉着眼睛,大哭起来。骑兵跳下马,就要来捉拿小孩。
杨行密觉得这个小乞丐十分有趣。敢到军前,真是少见。杨行密禁不住多看了他几眼。小乞丐虽然衣衫褴褛,手脸、头发却还算干净;瘦瘦的小脸上机灵和憨厚交相辉映,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杨行密来了兴致,冲士兵摆摆手,自己跳下马,来到小男孩身边:“小子,起来回话。本王管你三天饱饭。”
“多谢吴王千岁千千岁!”小男孩一骨碌爬起来,有本有眼地行礼道。
众将哈哈大笑,杨行密愈加喜欢,问道:“小孩,本王问你姓字名谁?”
小孩道:“我姓李名昪,字正伦,小字彭奴。”
杨行密又问道:“家居何地?”
“我四海为家,家在大唐。”
“不许胡说,到底家在何地?”
“我没有胡说啊,‘李’是大唐国姓,大唐就是我家。”
杨行密笑着摇摇头道:“你是那家的孩子,你父母叫什么名字?”
“天是我父,地是我母。”
“好家伙!”杨行密大笑,接着问道:“你是不是很小就在这附近村庄流浪讨饭?”
“千岁圣明!”李昪竟然跪地高呼。
杨行密大悦,欣然道:“李昪,你即是孤儿,可愿意认本王为父?”
“父亲大人在上,昪儿给您磕头了!”那李昪连连磕下数十个响头。
“来人,给李昪,不,给本王的义子杨昪,换上干净衣服,拿些美食饱肚,同回扬州。”杨行密吩咐左右。
那两名骑兵急急过来拉起杨昪,到后边去了。
(杨行密将李昪带回王府家中,尽得诸王妃喜爱,却为众子不容,日日生事;后来,杨行密将李昪交给亲信徐温收养,改名徐知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