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又是山花烂漫时的头像

又是山花烂漫时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10/26
分享
《红土》连载

第一百六十二章 红色电波

       解放后,以琼崖革命为题材的电影有《大战海南岛》、《椰林曲》、《红色娘子军》等,屏幕上,掠过诸多的南海元素,风景唯美,画面迷人。

       整个海南岛从平面上看,就像一只大鳖,凫在碧波万顷的南海之上。

       椰树是海南岛的象征,这种极具热带风情和大海气韵的常绿乔木,迎风挺立、俊秀超拔,

       不屈不挠的椰树风骨,使人们的眼光不约而同地聚焦于海南“23年红旗不倒”的红色历史上。

       《椰林曲》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抗战时期中共特遣人员三次渡海为琼崖纵队送电台的故事,知名度虽然比不上后来摄制的《红色娘子军》,但在新中国电影业刚起步阶段,能够拍出这样一部情节曲折,又不乏情感伦理的影片,应该说是经典之作,能唤起几代人不可磨灭的回忆。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唯一让敌人不可阻拦的就是红色电波,有它的存在,让“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这句古语在残酷的战争中得到一次又一次的验证。

       军事博物馆展柜里,保存着一部功率仅15瓦的小电台,据说是琼崖纵队使用过的第一部电台。

       它锈迹斑斑,犹如一个饱受沧桑的老人,诉说着琼崖纵队电台发展史上那段令人惊心动魄的岁月……

       1939年8月,中共地下党员符儒光在香港干诺道西环球旅店201房接到电台后,登上英轮“新海门”号,用金钱收买了海关检查人员,将电台护送到广州湾,交给琼崖独立总队交通员陈大贵,通过琼州海峡送到抗日独立总队部。

       这部15瓦手摇式电台,结束了琼崖独立总队没有电台的历史。遗憾的是,当时没有专业的发报人员,这部电台只能算是半部电台。

       符集庭原在海口《民国日报》社负责接听新闻,因而利用这部电台的收报机,接收国民党中央社的电讯,提供首长参考。

       从1939年底起,中央、广东省委和南路特委相继派出大批军事或富有斗争经验的干部南下琼崖,加强了琼崖特委和独立总队的领导力量。诸如庄田、李振亚、覃威、云涌、李明、欧照汉、陈健、李英敏、罗文洪、黄平、陈实等。他们赴琼崖任职时,带上了一些电台人员。

       在恶劣的斗争环境下,对中共地方部队而言,想拥有一部与上级建立联系的电台,似乎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如东北抗日联军,1935年之后便中断了与中央的联系,孤立无援,成为抗联后期遭受重大挫折的重要原因之一。

        琼崖与抗联,一南一北,地处中国两极,都面临着能否和中央保持联系的重大难题。

       特别是琼崖特委和独立总队,孤悬于海外,孤悬于敌后,在日军、伪军和国民党顽军的封锁与分割下,如果还是单纯地依靠地下交通员来传递情报、传达党中央指示,所承受的风险和压力是不可估量的。

       且不考虑敌人严密监视以及交通等问题,若是交通员的身份暴露或背叛革命,对琼崖特委和独立总队将是重大的损失。

       事实上,这种靠人为传递信息的方式,已经跟不上斗争形势的发展与需要。

       所以,在琼崖建立一条红色无线电台通讯网络,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为此,中共中央多次指示广东省委和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帮助琼崖特委和独立总队解决电台问题,强调琼崖至少要有3部电台,以一部电台与中央直接联络。

       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接到任务后,想方设法再筹购了一部带汽油发电机的75瓦大型电台和一部使用电池的15瓦电台,分为两路护送,目的地是在徐闻县龙塘镇。

       一路从香港经海上把大型电台运到广州湾西营菉塘村交通站,由交通员林美喻、吴德忠、林裕、林魁护送到硇洲交通站,转运到徐闻龙塘镇交通站。

       15瓦小电台由黄荔容护送,25岁的她曾在日本参加中共东京支部工作,通晓日语,胆大心细。

       她的丈夫陈健原是八路军驻广东韶关办事处秘书兼党支部书记,1940年1月奉命调入海南,任中共琼崖特委宣传部长兼党校校长、《抗日新闻》社社长。

       她抵达龙塘镇后,大型电台早就被转运在这里等待过海了,随同她过海的还有李振亚夫妇、罗文洪、交通员张瑞民和郑菁华。

       徐闻县龙塘镇锦山村,是雷州半岛最南端的一个小港口。琼崖特委在这里设了一个秘密交通站,站长吴必兴,在龙塘小学教书多年,副站长陈大贵,其他交通员都是琼崖特委从部队里抽调出来的共产党员。

       他们在龙塘开设一间“良友茶店”,以此为中心,在前山、海仔、锦山村、打银村等地设立了几个转运站,每个转运站都有自己的地下仓库和安置来往人员的住所,还有自己的船只和水手。

       这是琼崖特委连接内地的主要交通枢纽,许多干部和抗日物资,大都是通过这条交通线送往琼崖。

       自1939年2月琼崖沦陷后,日寇为了切断孤岛和大陆之间的联系,派出军舰、巡逻艇、登陆船等,游弋于琼州海峡,日夜警戒,在沿海地区设置层层封锁线,防守十分严密。

       海面上,日军严密监视来往船只,不论商船、渔船,一经发现有异常,远的开炮轰击,将之击沉于海底,近的捕掳,杀人焚船。

       日军的暴行,吓不倒这群渡海心切的共产党人,在吴必兴等人的安排下,于7月中旬的一个黄昏后,天色墨黑,借着微弱的星光,他们把电台和其他物资搬上一艘大帆船。

       然而,出师不利,船至海上,远见日军巡逻艇耀武扬威,被迫回航。

       两天后又进行第二次偷渡,船刚开出不久,就听到远处枪炮声大作,随后火光冲天,大概是从海南过来的船不幸被敌人截获,惨遭烧杀了。遇此情况,自然不敢涉险而行,只好调头而归。

       李振亚是一名极有作战经验又富有能力的指挥官。他参加过长征,曾任红军干部团第一营营长,在突破湘江、强渡乌江、四渡赤水、攻占娄山关、抢渡金沙江等著名战役中屡立战功。

       经过十多天观察,他掌握了敌舰在海上巡逻的特点:黑夜巡逻频繁,反之较为松懈;上半夜巡逻的次数比下半夜多。

       根据张瑞民和老船工提供的航海经验,他制定了月夜偷渡,午夜出航,以昌拱港为登陆点的方案。

       为了缩小目标,改用一条载重10多吨的小帆船。

       农历六月十五夜子时,皓月当空,第三次偷渡开始了,帆船扯上满帆,借着西北风,斩浪疾进。若是顺利的话,三个多小时就可以抵达临高昌拱港。

       然而,船至海峡中线,一艘日舰由远而近,破浪而来,雪亮的光柱在海面上照射个不停。

       不知是日军在船舷上打瞌睡,或者是小船降下帆后在波峰浪谷间不易被发现?日舰并没有动静。

       一个巨浪打过来,把小船推到敌舰旁,又一个浪打来,把小船抛出很远,离开了日舰。

       随着马达声远去,船上的人方从快要崩溃的神经中醒过神来,嘘了一口气。

       至寅时末,小船终于平安地到达昌拱港,驶过一条港叉,进了琼崖交通站所在地洋甘村。

       电台送到美合根据地,架设在美合村西边崩岭的一座山峰上,这里名叫“苦香岭”,海拔342米,上山之路比较陡峭。

       电台人员有中央和广东省委派来的刘成义、曾琼、唐以弟、李少青,本地的有符集庭、黄运明,还有实习生陈宗堂、王谷彰、邢谷柳、林茂森等。

       在通信人员和通信器材得到不断补充的情况下,琼崖特委和总队部成立了“联络台”和“新闻台”。

       联络台的任务是与党中央和上级台联络,使用的是75瓦电台和一部15瓦小电台;新闻台的任务是抄收新华社新闻,供《抗日新闻》社出版报纸,使用的是15瓦电台。     

       深知电台的重要性,冯白驹从部队挑选出20多人组成一个加强班,配合女子警卫排一起看守电台,日夜警戒。

       1940年12月15日,国民党琼崖当局置抗日大局、民族大义于不顾,纠集3000余人的兵力,分五路进攻琼崖特委、独立总队驻地美合村,企图消灭琼崖人民抗日武装。

       敌强我弱,中共琼崖特委和独立总队部被迫撤出美合抗日根据地。考虑到75瓦电台体积大,比较笨重,携带着它对行军作战明显不利,且汽油匮乏,无法持续性运作,故暂时弃之不用,由王谷彰经手将大电台和发电机埋藏于苏寻三乡上云村附近的湲坎土洞里。

       6月7日,国民党顽军保安七团和保六团2个营潜入树德乡潭田村一带,偷袭琼崖特委和独立总队部驻地。

       琼崖特委和独立总队部在特务大队的掩护下,得以安全转移。

       独立总队副官、管理科长陈玉清带领后勤人员和电台,在转移的途中和国民党顽军遭遇,陈玉清和女子警卫排为了保护电台,壮烈牺牲。最终联络台的电台及附件全部丢失。

       独立总队打退敌人进攻后,电台人员在澄迈县委吴正桂等人的配合下,潜回苏寻三乡上云村,从湲坎土洞里取出大电台和发电机,并成功地运回琼山县特委、总队部驻地。

       遗憾的是,土洞过于潮湿,电台久埋于地下受潮,且缺附件,经电台人员多方设法修理,仍是不能使用。

       还好,当初联络台与新闻台分开行动,联络台随总队部,新闻台随特委。所以,新闻台的电台还保留着,这半部电台,用于接收新华日报等新闻信息,一直用到抗战胜利,最后进入军事博物馆。

       因为这半部电台是使用电池的,抗战后期无法获得电池,消息时断时续,以至日本投降这等振奋人心的消息,独立总队在作战中缴获到敌人的文件才获知。

       为了重建电台,恢复与党中央、广东省委的联系,琼崖特委、独立总队不断派人潜往香港、湛江、海口等地,秘密搜集采购无线电器材,找南方工委寻求援助,解决电台问题,并通知各部队和各县委注意收集和夺取敌人电台,但各种努力都是无功而返。

       从1941年夏至1944年冬,琼崖特委先后派总部交通员陈大贵、政工干部陈琴和总队政治部副主任王均去香港接运电台,不幸的是,由于日军封锁严密,他们都在途中牺牲。

       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尤其是雷州半岛落于日寇之手后,琼崖特委和独立总队重建电台的工作被迫暂时搁置。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